時間:2022-08-25
來源:北京晚報
指導單位:中共駐馬店市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
主辦單位:駐馬店市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承辦單位:駐馬店網
時間:2022-08-25
來源:北京晚報
8月22日,一則“今年或許是未來10年最涼爽的一年”的話題,受到網友廣泛關注,并由多個自媒體大V轉發,引發網友對未來高溫天氣擔憂。為了印證這一觀點,部分自媒體還援引了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專家2020年6月刊發在《自然•通訊》雜志論文中的內容。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當晚回應,稱有關微博公號的提法是對論文原意的曲解。
圖為部分自媒體發布相關話題。據微博截圖
能讓中科院出場辟謠,那得是多嚴肅的學術問題,又被歪曲到了何等地步?原來,有賬號稱,通過論文所述未來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將進一步增強,會進一步導致極端天氣的產生,意味著未來東亞夏季風更強、中國東部和南部高溫熱浪風險增大等變化,從而得出“當前出現的種種極端高溫仿佛在應驗專家們的預測”等結論。大氣物理研究所直截了當地指出,該論文所用方法是根據當前氣候狀態與未來狀態之間的可靠物理聯系,利用當前豐富的觀測資料來對氣候模式的原始預估結果的偏差進行訂正,與近期極端高溫事件的發生和預測沒有任何聯系。
看懂中科院的回應,必定需要具備一定的學術知識;但自媒體賬號的謊言,仔細思量其實不難拆穿。既然論文本身并未涉及氣溫預測話題,自媒體作者看后能有如此聯想,要么是專業程度欠佳,要么是翻譯水準較差。退一步說,即便是看到“未來極端天氣的產生”、“高溫熱浪風險的增大”等表述,就得出“今年或許是未來10年最涼爽一年”的結論,也明顯是過度解讀,夸大其詞。尤其傳播這一假消息的賬號,有的還打著“知名科普”的認證,說話這么不嚴謹,思維如此不縝密,哪配得上“科普”二字的權威性?
今年夏天確實出現了極端炎熱天氣。根據國家氣候中心近日監測評估,綜合考慮高溫熱浪事件的平均強度、影響范圍和持續時間,從6月13日開始至今的區域性高溫事件綜合強度,已達到1961年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強。當下處暑已至,暑氣漸消,在這個滾燙夏日終要離去的時刻,大V賬號給網友來上一句“今年或許是未來10年最涼爽的一年”,意思就是以后要過的夏日比今年還要煎熬。蹭高溫的流量,無疑是在制造“高溫焦慮”。賬號本身倒是漲流量了,但代價是對科研成果的歪曲,對基本事實的誤讀,以及對公眾焦慮的激發和渲染。如今信息傳遞的速度越來越快,這種靠聳人聽聞獲取流量的把戲并不罕見。缺乏支撐的論斷,嘩眾取寵的表演,既誤導了大眾,也污染了網絡生態。
賬號創作者要自律,平臺話題推送機制更要自省。若“知名”“科普”等標簽只是賺流量的誘餌,完全不具備應有的嚴肅性,若話題制造只是抓住情緒痛點,懶得檢驗推敲,那賬號及平臺就只能等著一同被官號“打臉”;此等錯誤若屢次三番明知故犯,再大的大V,再火的平臺,也有被網友從視線剔除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