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2
來源:科學辟謠平臺
指導單位:中共駐馬店市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
主辦單位:駐馬店市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承辦單位:駐馬店網
時間:2023-09-12
來源:科學辟謠平臺
流言
“警惕!你的身體可能被‘塑料垃圾’滲透了!”
“科學家在人體大腦內發現塑料微粒!”
“科學家首次在人體血液中發現微塑料,不僅有毒還致癌!”
“從你喝的水開始,塑料就在慢慢地侵襲你的身體。”
……
說起微塑料,網絡上關于它的各種傳聞讓許多人心驚膽戰。那么,這些廣泛流傳的說法是真知灼見還是過度解讀?
分析
塑料是一種廣泛使用的合成材料,它在人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過分夸大微塑料的健康危害,甚至對環境中已有的塑料垃圾憂心忡忡,完全沒有必要。當然,民眾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減少不必要的塑料污染,都是值得鼓勵的行為。
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描述了一種用于控制人的神藥“三尸腦神丹”,其中潛伏的尸蟲可以鉆入人的大腦啃噬腦髓而讓人癲狂。大約從2016年開始,網絡平臺不定期出現宣揚“微粒塑料”危害的文章,其所描述的微塑料特性與“三尸腦神丹”相似,在相當一部分民眾中引起恐慌。
塑料被發明以來,已經被廣泛應用于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塑料是科技的產物,也是人類社會發展和現代文明的標志。伴隨塑料的廣泛應用,民眾對塑料帶來的問題也愈發關注,尤其和人類健康有關的話題經常引發公眾討論。
兩個事實在此相遇。其一,從馬里亞納海溝的底部到珠穆朗瑪峰的山巔,幾乎所有的生態環境中都發現有塑料,動物體內發現有被稱為“微塑料”的塑料顆粒,甚至有研究聲稱在人體內(消化道、肺、血液、胎盤、大腦等)也發現有塑料存在的證據;其二,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和醫療水平的發展,人類平均壽命不斷增加,和老齡化相關的疾病如癌癥、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和過敏等炎癥性疾病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
在事件之間產生關聯是人類進化出的獨特能力,從相關性聯系產生因果聯系更是人類大腦的特質。一旦上述兩個事實相遇并被關聯,塑料導致各種疾病、危害人類健康便自然而然地成了一些人的結論。
當然也不乏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去搜尋證據來支持這種“結論”。例如,研究人員從多方面研究了塑料對人類和動物的毒性作用,包括細胞毒性、免疫反應、氧化應激、遺傳毒性等。還有研究人員報道了許多塑料有害健康的發現,如水生動物攝入微塑料會導致胃腸道生理學改變、免疫系統抑制、發育障礙等。有人進一步推導出,隨著食物鏈的傳導,這些健康方面的不利影響會傳播到整個生態系統并最終危害人類健康。
事實果真如此嗎?
塑料微珠早已是日化用料
首先讓我們看看引起關注甚至恐慌的“微塑料”到底是個什么東西。這個術語出現在20年前,是英國普利茅斯大學海洋科學家理查德·湯普森 (Richard Thompson) 提出的。2004 年,他在英國海灘發現了很多大米粒大小的塑料碎屑,這些碎屑被他稱之為“微塑料”。這些微塑料的尺寸大都在5毫米以下,于是民眾甚至科學界約定俗成地把5毫米以下的塑料稱為“微塑料”。
如此看,微塑料只是一個尺寸上的相對概念,這一概念從誕生起并無其他方面的特殊含義。當前對微塑料的認識已經超越肉眼尺度,儀器可檢測的、微米甚至納米尺寸的塑料顆粒也被統稱為微塑料。
這些微塑料是怎么產生的呢?微塑料有多種來源,包括已分解的塑料制品、用塑料做原料制造的樹脂顆粒等。這些塑料制品在自然界中經過物理和化學的不斷降解,成為越來越小的顆粒。還有一種加工制造的塑料微珠,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是日化產品中的常見成分。比如有些健康和美容產品中的微小塑料顆粒,作為磨砂劑用來去除皮膚角質層或者美白牙齒。日化產品微塑料添加由來已久,大約50年前,塑料微珠就已出現在個人護理產品中,并逐漸取代天然成分。市場上有大量含有塑料微珠的產品,只是多數消費者沒有意識到而已。
這些微珠太小,又是用在美容產品中,最終去向是隨著污水系統排入自然水體。在洗臉或刷牙后,塑料微珠沿著排水管排放到環境中,因微珠不能被過濾系統去除,會進入河流、湖泊和海洋,被魚類和其他野生動物攝入體內。
鑒于塑料微珠對環境的潛在危害,美國總統(奧巴馬)于2015年簽署了《無微珠水法案》并獲得國會通過。這項法案禁止在美國生產、包裝和銷售含有塑料微珠的洗滌型化妝品。該法案也適用于牙膏和非處方藥等產品。但該項法案不是針對解決消費者安全問題而設立的,也沒有證據表明化妝品中使用塑料微珠會引起人類的健康問題。
動物實驗的意外VS人體研究的艱難
專業團體和機構一直在關注著塑料和環境的關系。全球范圍內塑料產量逐年增加,目前年產量超過3億噸,而環境累積的塑料存量更是超過了100億噸。
海洋的塑料污染占到地球塑料污染的一半以上,因此早期對塑料潛在危害的研究開始于海洋動物。海洋生物學家在幾十年前就發現多種海鳥的胃中有塑料。隨著研究范圍的擴展,被發現體內有塑料的動物種類和數量一直在增加,隨著微塑料概念的提出,目前幾乎不存在體內找不到塑料的動物。
基于這一現象,多項微塑料毒性研究在動物體內開展。盡管也有一些研究報道了微塑料對動物生理的諸多影響,但大多數這類研究質量不高。
一項著名的研究來自澳大利亞,研究人員采用嚴格的對照實驗方案觀察微塑料對日本鵪鶉的發育、繁殖和內分泌功能的影響。研究人員進行多代微塑料飼養實驗,以檢驗日本鵪鶉攝入微塑料的毒理學后果,研究包括了親代和兩代子代。
與長期根植于很多人大腦中塑料危害健康的結論不同的是,該項研究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表明實驗中喂飼含有微塑料食物的鵪鶉在死亡率、成體體重、器官組織學、激素水平、繁殖、孵化率和蛋殼強度等方面有長期的毒性影響。
鳥類體內實驗并不能夠完全等同于對人類的影響。但受限于研究倫理等因素,驗證塑料對人體的影響遠比動物研究要困難得多。顯而易見的一點是:與鳥類和水生生物不同,研究者不能讓人類受試者主動食用添加微塑料的食物。與此同時,基于人群的觀察性研究(流行病學數據)也難以得到確切結論。在實驗室研究中,微塑料已被證明會對人體細胞造成損害,包括引發過敏反應和細胞死亡。但即使這樣的研究,其結論是否能夠應用到人體也是存疑的,因為不同研究人員使用的微塑料并不相同,更可能涉及到塑料材料中的不同添加劑。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流行病學研究記錄在一大群人中接觸微塑料與對健康的影響之間的聯系。這樣的研究即使存在,也面臨很多問題。例如塑料制品使用廣泛的地區往往是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人的健康水平往往也越高,意味著更長壽。無論是同一地區的時間縱向比較,還是同一時期在不同區域生活的民眾進行比較,都難以獲得某一項健康指標和微塑料之間的相關性。
兩項“微塑料危害健康”的
著名研究均有缺陷
隨著塑料產品和塑料垃圾在地球上的繼續增長和人類對健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一個基本問題仍然需要解答,塑料對人類健康到底有什么影響?如果有危害,危害到什么程度?存在哪些證據?尋找這一系列問題的答案,我們有必要從“塑料危害健康”這一信息產生的源頭開始梳理。
在魚類和貝類的內臟中發現微塑料讓一些人開始關注海鮮的安全性。尤其是貝類產品,我們在吃貝類海鮮時,通常是把包括內臟的部分也一起吃掉了,而貝類中發現的微塑料主要在這些部位。但貝類產品并不構成大多數人的主食,多是偶爾品嘗。有研究發現,日常生活中通過呼吸進入人體的微塑料遠遠多于從貝類海鮮攝入的量,這是因為我們的衣物、家居飾品等很多塑料成分在不斷脫落并向環境釋放微塑料。
隨后又有多項研究報道了在人體內發現微塑料,多集中在肺部和排泄物中。人體中(呼吸道和消化道)發現微塑料并不意外,環境和飲食中存在的成分幾乎都可以在人的呼吸道或消化道中發現。
微塑料危害健康的相關消息是從2016年開始并爆發的,一直持續到現在。順著早期的幾家大型國際媒體新聞信息源,可以發現最初關于微塑料的報道是2016年發表在Science雜志上的一篇文章。由于該雜志在科學界的影響力,這篇文章被廣泛引用在媒體對微塑料可能危害健康的報道中。
這項研究結果聲稱,當暴露于環境濃度的微塑料聚苯乙烯顆粒時,魚的發育將受到影響,魚卵孵化率降低,幼魚生長速度、攝食偏好和先天行為都被改變。此外,接觸微塑料的魚類個體嗅覺功能受損,對捕獵者失去嗅覺反應,因此增加了被捕食的機會。研究得出結論,微塑料嚴重影響幼魚的生理功能。
研究論文一經面世,便在媒體引起巨大轟動,同時也引起同行的關注。不久專業質疑聲開始出現,主要針對的是數據完整性和分析方法存在的問題。鑒于此,Science雜志也表達了關注。研究者所在的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當年8月份開展了初步調查,認為沒有足夠的證據來啟動正式的調查。同月,瑞典中央道德審查委員會任命外部專家來進一步調查,最終調查結論為兩位研究人員科學誠信存在問題,建議召回論文。文章發表后的第二年,作者主動要求雜志撤回論文。
真正值得關注的是在血液中發現微塑料,甚至還有報道聲稱在大腦和胎盤中也發現微塑料的身影。
一項2022年發表的研究對22名健康人獻的全血進行了微塑料定量分析,發現17人的血液中含有微塑料。這項研究采用氣相色譜/質譜法檢測健康獻血者的全血樣品,并對700nm以上的塑料顆粒進行了量化分析,發現血液中塑料顆粒的濃度平均值為1.6 µg/ml。
這項工作為什么會引起重視?這與血液系統的特殊性有關。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是人體的“外環境”,不斷地通過呼吸和飲食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在這兩個系統中檢測到微塑料沒什么好奇怪的。但血液系統不同,它屬于人體的“內環境”。
這里要介紹一個概念叫“生物利用度”,它是藥物開發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指的是藥物通過口服等非靜脈注射方式給藥時,有多少可以進入血液,這是大多數藥物起效的前提。這個概念對毒性物質同樣適用,血液中檢測到微塑料意味著其具有生物可利用性,也就是可以被人體血液吸收。
這項研究似乎提供了人類血液中存在微塑料的新證據。但根據其中的數據和分析方法,這一結論有不確定性。文章發表后,一位業界專家對這項研究提出多項質疑,認為該項研究得到的結論更多是靠基于假設而做的證據拼湊,而不是靠研究數據本身。其研究數據的獲取存在諸多問題,如外部污染;另外,其分析手段也存在諸多問題。最后還需要指出一點:這項研究迄今并未得到同行驗證。
尚無微塑料危害健康的確切證據
即使人類血液中確確實實檢測到了微塑料,是否意味著對健康一定有危害呢?仍然不能。發現微塑料攝入和某項健康指標的相關性可能不難,但要確立其間的因果關系是非常困難的,原因之一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化學物質類型眾多,塑料在其中并不見得格外特殊。就塑料本身,也有很多不同類型,加上塑料制品中的其他添加成分,涉及化學物質的種類數以千計。
與已知的重金屬或其他工業污染物造成的風險相比,微塑料對健康的危害即使存在也可能很小(畢竟塑料本身并無明確的毒性)。這并不是說無須關注微粒塑料的健康風險,對這類工業污染物的危害可以寧信其有(即使是推測的或懷疑的),但通過編造和散布謠言來無端制造恐慌就不應該了。如果不科學認識和對待這類問題,就容易出現類似對轉基因技術應用的恐慌。盡管恐慌的對象不同,但恐慌的實質是一致的。
幾年前,因為對微塑料的廣泛關注,世衛組織(WHO)專門審議了微塑料健康風險的問題并形成了第一份微塑料對人類影響的總結報告。報告核心內容為,微塑料無處不在,包括海洋、淡水、飲用水、食物和空氣中都有,但并未發現它對人類健康構成風險的確切證據。
現代生活已經離不開塑料,對政府機構和專業團體而言,通過政策法規和指南限制、約束塑料制品的使用有其必要性。正如前文提到的美國在2015年通過立法限制塑料微珠在日化品中的使用,美國許多地方政府也推出一些“限塑令”。例如筆者居住的新澤西州,去年開始實施一項法案,禁止所有超市向購物者提供塑料包裝袋。
而作為消費者,我們暫時還不必擔憂塑料危及健康的問題。如此說并不意味著不需要關心塑料問題,塑料問題遠超出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作為地球的一分子,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維護環境安全。在控制塑料對環境的污染方面,有很多事情是我們能做的,例如在家里盡量喝直飲水,只有在外出時攜帶瓶裝水,遠足時則不要隨意棄置用完的塑料瓶等。
對未知問題的過度關注和擔心并不能幫助解決任何自身健康問題,我們何不從已知、明確的方向入手?戒煙、限酒、少糖、少鹽和堅持鍛煉,這些都是每個人都能去做的。
作者:王晨光 生物學博士 前協和醫學院教授
審核:李長青 醫學博士 旅美執業醫師
參考文獻:
Richard C Thompson et al. Lost at sea: where is all the plastic? Science. Science. 2004 May 7;304(5672):838.
Oona M Lönnstedt et al. Environmentally relevant concentrations of microplastic particles influence larval fish ecology. Science. 2016 Jun 3;352(6290):1213-6.
Lauren Roman et al. Is plastic ingestion in birds as toxic as we think? Insights from a plastic feeding experiment. Sci Total Environ. 2019 May 15; 665:660-667.
Heather A Leslie et al. Discovery and quantification of plastic particle pollution in human blood. Environ Int. 2022 May; 163:107199.
https://news.un.org/en/story/2019/08/1044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