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卿團隊上新 《尋色中國》溫情解碼東方色譜
摘要: 《尋色中國》延續了陳曉卿自《舌尖上的中國》以來形成的個人風格,依舊是極具質感的精美影像和溫情脈脈的人文敘事,同時紀錄片在形式上又有所創新,比如第一人稱敘事的角度和片中動畫、版式設計的全新探索。據悉,《尋色中國》從立項之初即規劃為三季IP,有望為色彩類紀錄片開啟全新賽道。
“這是獻給我們眼睛的紀錄片,和美食一樣是我們對感官世界的探索,我們帶著許多好奇和疑問,走進了色彩的故事。我們不是色彩專家,我們是學習者,做完這季就像讀完一本書。”首檔傳統色彩人文紀錄片《尋色中國》正在騰訊視頻播出,該片是紀錄片制作人陳曉卿團隊繼美食紀錄片后的又一次全新嘗試,攝制組歷時一年,跨越中國多個省市及港澳臺地區,運用先進影像技術記錄下諸多傳統色彩技藝,為觀眾開啟了一場跨越千年的色彩發現之旅,也打開了色彩這一人文紀錄片的全新領域。
在中華文明的千年長卷中,每一抹傳統色彩都是解碼東方美學的密鑰,蘊藏著中國人獨特的精神智慧與審美哲思,而如今在化工顏色的沖擊下,傳統色已經接近消失。《尋色中國》通過跨地域、跨文化的色彩尋訪,以獨特的敘事手法、拍攝語言及音樂設計,構建起一座連接傳統與現代的美學橋梁。
紀錄片以六大主題色系構建敘事框架,每集深入解讀一種中國傳統色彩的獨特文化內涵。“煌煌國色”展現帝王專屬色彩如何演變為民間紐帶;“神顏莫測”揭示中國人通過色彩與天地溝通的智慧;“她的色號”打破刻板印象,探索女性與色彩的深層聯結;“我見青山”呈現自然色彩的人文轉化;“花花鄉野”捕捉民間生活的鮮活色彩;“奇色何尋”則探尋傳統色譜中的另類存在。
紀錄片首播之后,網友把《尋色中國》稱作獻給眼睛的色彩大餐,讓傳統色在紀錄片中“活”了過來:“看了才知道,蘇州的絲綢、景德鎮的青花,都是傳統色在現代的變形記,它們沒變,只是換了個方式陪我們過日子。”“福州漆器的黑色完全顛覆了我對‘黑’的認知,不是死板的黑,而是透著紅韻的溫潤,刷漆時的光澤流動像在給器物穿一件會發光的衣裳,鏡頭拍得太有質感了。”“特別喜歡鏡頭拍手藝人的手,比如穿針引線、研磨鈷料、調制漆色,這些布滿紋路的手和細膩的色彩放在一起,突然覺得傳統色的美不是高高在上的,是帶著人間煙火的摩挲感。”
《尋色中國》延續了陳曉卿自《舌尖上的中國》以來形成的個人風格,依舊是極具質感的精美影像和溫情脈脈的人文敘事,同時紀錄片在形式上又有所創新,比如第一人稱敘事的角度和片中動畫、版式設計的全新探索。制作團隊以唯美的視覺語言打造中國傳統文化的視覺指南,同時以現代科學視角重新詮釋中國色,為觀眾建立起色彩認知體系。
陳曉卿導演親自上陣擔任《尋色中國》的配音旁白,他希望紀錄片聚焦中國傳統色在歷史土層中的沉淀與當代煥新,能激發更多人對這一文化瑰寶的關注與熱愛。作為曾成功打造多個美食類紀錄片IP的創作者,陳曉卿將美食與色彩的文化屬性類比,認為二者皆是連接人與世界的感官窗口。《尋色中國》希望用影像語言喚醒大眾對傳統美學的感知,助力中國文化傳播。
陳曉卿將自己的團隊定位為“故事講述者”,旨在為色彩研究披上“故事的糖衣”,讓觀眾感知色彩與生活的關聯。他強調,紀錄片通過沉浸式觀看系統、戲劇化表達及審美層面的嚴謹呈現,既吸引觀眾眼球,又傳遞真實的色彩文化內涵。據悉,《尋色中國》從立項之初即規劃為三季IP,有望為色彩類紀錄片開啟全新賽道。(北京日報記者 邱偉)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