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是打開精神疾病世界的鑰匙
在我們生活的社會畫卷中,精神疾病是一塊常被忽視卻又沉重的陰影部分。據統計,全球約有數十億人在一生中會受到不同類型精神疾病的困擾,在中國,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也處于一個不可小覷的數值。
常見精神疾病:抑郁癥堪稱精神疾病里的“常客”,患者如同被抽走了生活的色彩,持續性的情緒低落、失去興趣,以往熱愛的事物變得索然無味,嚴重時甚至覺得生命毫無意義,常被輕生念頭糾纏。焦慮癥則像個藏在暗處的鼓噪者,讓人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莫名的緊張不安如影隨形,日常小事都能成為焦慮爆發的導火索,例如社交焦慮障礙患者,在人群面前說話就會冷汗直冒、手腳發抖。還有精神分裂癥,它打碎患者對現實的認知,使其出現幻覺,聽到不存在的聲音,或是深信被監視、迫害,原本正常的思維、情感和行為陷入混亂。
病因探秘:多因素的交織
精神疾病成因復雜,像基因遺傳,若家族中有精神疾病史,后代發病風險會增加;大腦神經遞質失衡,血清素、多巴胺等這些傳遞信息的“信使”出問題,情緒、認知就跟著“亂套”;長期處在高強度壓力、遭受重大創傷如親人離世、童年虐待等心理應激下,心理防線易崩塌,為精神疾病打開“大門”;另外,不良生活習慣,過度飲酒、長期熬夜,擾亂身體生物鐘與神經調節機能,也會成為誘發因素。
治療之路:再迎生活曙光
如今,精神疾病治療手段多樣。藥物治療是基礎,抗抑郁藥、抗焦慮藥、抗精神病藥等能調節紊亂的神經遞質,為患者穩定情緒、糾正認知偏差;心理治療同步“助攻”,認知行為療法助患者識別、修正負面思維,像給心靈軟件“打補丁”,精神分析幫患者深挖潛意識沖突根源;新興的物理治療如經顱磁刺激,利用磁場脈沖刺激大腦特定區域改善功能。綜合、個體化治療方案能讓多數患者病情緩解,逐步回歸正常生活。
打破枷鎖:消除歧視陰霾
社會歧視是精神疾病患者的“二次傷痛”。工作應聘因“病史”遭拒、鄰里閑言碎語,都讓患者抬不起頭。消除歧視需從教育開始,科普精神疾病知識,讓大家明白這不是“瘋癲”、“軟弱”,而是如身體感冒般可治;社區、單位營造包容環境,提供支持崗位,接納康復患者;用溫暖陪伴取代異樣目光,讓患者有勇氣走出病恥陰影,擁抱世界。
精神疾病雖復雜,但并非不可戰勝。當我們用知識、關愛鋪就理解之路,患者就能在康復途中不再孤單,社會也會因這份包容更加溫暖。(駐馬店市第二人民醫院 張一)
責任編輯:王捷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