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語丨給梁家河村集資辦的小學沒了,為什么總書記說“也是好事”?
摘要:這次聯組會上,來自四川省教育廳的蔡光潔委員提到,近些年來人口分布重心向城市轉移、學齡人口梯次減少,一些新問題隨之而來,如學位供給過剩與緊缺并存、教師隊伍結構不均衡等。習近平總書記提起當年給梁家河村集資辦的小學:“后來為什么沒了呢?
“當年我給梁家河村里還集資辦了小學,挺高興的。”
3月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提到了一段往事。
1969年,不滿16歲的習近平來到梁家河。7年知青歲月,梁家河父老鄉親的關愛,讓習近平受益終生。當時梁家河很多人不識字,在習近平的提議下,村里辦起了一個掃盲班。
離開陜北后,習近平始終牽掛著那里的鄉親們。他先后幫村里通了電、修了橋、翻建了小學。任福州市委書記時,他專程回到梁家河挨家挨戶看望,給孩子們帶去了新書包、文具和用來提醒上學時間的鬧鐘。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孩子們的健康成長,一直是習近平心中最溫柔的牽掛。“要做到全村最好的房子是學校”“教育問題是絕對不允許‘等一等’的”“真正把教育擺在先行官的位置”……在地方工作時,習近平對孩子們的教育傾注了許多心力。
“看到來信,我回想起20年前為你們學校培土奠基的情景。”2024年“六一”國際兒童節前夕,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之江小學的學生們收到了習近平總書記情真意切的回信。之江小學是浙江在南充援建的希望小學之一。2004年5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來到這里為學校奠基,殷殷囑托“要把這座學校建好,讓山村里的孩子早日成才”。
“共同把教育辦好、把學生培養好,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培養一批批棟梁之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從大山深處的學校,到民族地區的學校,再到災區重建的學校,都留下了他的考察足跡。
“孩子有沒有學上”“孩子書讀得怎么樣”“孩子在哪里上學”……這些年來,習近平總書記走村入戶、訪貧問苦時,看到家里有孩子就悉心詢問。他一遍遍強調“下一代要過好生活,首先得有文化”“不能讓孩子們輸在起跑線上”。
從一窮二白之時為掃盲辦識字班,到改革開放之初集資辦學、實施“希望工程”,再到邁向教育強國的新時代?;赝憠验煹男轮袊逃l展史,總書記感慨:“我們自己的教育歷程,天翻地覆!”
進步中的變化,帶來新問題。人口規模結構變化對教育提出新挑戰新要求。“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這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作出的重要部署。
2024年9月,新時代第二次全國教育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提升教育公共服務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讓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區域、校際、群體差距。
這次聯組會上,來自四川省教育廳的蔡光潔委員提到,近些年來人口分布重心向城市轉移、學齡人口梯次減少,一些新問題隨之而來,如學位供給過剩與緊缺并存、教師隊伍結構不均衡等。
習近平總書記提起當年給梁家河村集資辦的小學:“后來為什么沒了呢?也是好事,為提升教學質量,集中到鄉鎮去辦了。那也是學校結構的一次調整。”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和政府工作報告都對“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作出了部署。中央一號文件不僅要求“提升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和消防、安全等管理水平”,還明確提出“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實施基礎教育擴優提質工程,健全與人口變化相適應的資源統籌調配機制。”
在3月6日的政協聯組會上,總書記謀深思遠:“要著眼現代化需求,適應人口結構變化,統籌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統籌政府投入和社會投入,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資源配置機制。”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