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時空,桃花塢里與唐伯虎“偶遇”
摘要:沉浸式戲劇《桃花依舊——唐伯虎》以細膩筆觸勾勒出唐伯虎的傳奇人生,將歷史故事與戲劇浪漫相融合,兩個相隔500多年的唐伯虎“偶遇”,借著戲服,他們輾轉于彼此的一幕幕人生場景……特地從上海趕去嘗鮮的尤女士表示,自己仿佛也成為故事的一部分,“從舞臺光影效果到演員服裝道具,再到劇...
“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早春的姑蘇,在唐伯虎的故鄉,桃花塢劇場全新亮相,以新舊交融的獨特姿態,緩緩鋪陳著新時代“桃花塢故事”。揭幕演出現場,新版《桃花庵歌》響起,劇中演員與市民游客互動,唐寅IP這一超級符號衍生出可觸摸、可體驗、可消費的文旅商體展新圖景。
“劇場外側特意保留了被拆除的痕跡,與內側華麗鮮艷的造型形成鮮明對比。綠色金屬墻與毛糙不講究的水泥柱,混搭出新舊交融,也寓意著唐伯虎的創作力穿破屋頂而出,掙脫了原有老房子的束縛,跳出公眾刻板印象的所謂成功,迎來屬于自己的藝術人生新拐點。”親歷桃花塢劇場從設計草圖到落成開業,上海建筑師俞挺告訴記者,劇場設計構思源于對唐伯虎藝術與人物精神的洞察——唐伯虎雖仕途失意,卻通過文藝創作打破封建觀念桎梏,也借此展現新舊建筑交織的獨特美感。
記者探訪桃花塢劇場時發現,這里由原新光絲織廠老廠房改造而成,建筑借鑒了唐伯虎傳世畫冊中的山水意境,構筑出一方名為“青霄”的超然物外、層林盡染的空間。內部以山的形態呈現,獨特的工字型舞臺設計,打破了傳統劇場的封閉性,臺上臺下的界限正在消融,重新定義戲劇空間的使用方式。在俞挺看來,“去傳統劇院化”的沉浸式模式,讓觀眾成為戲中一員,與角色同呼吸,和演員共同演繹著跨越時空的文化碰撞,“獨屬于線下的觀劇體驗和互動,或許是線上看屏難以替代的”。
沉浸式戲劇《桃花依舊——唐伯虎》以細膩筆觸勾勒出唐伯虎的傳奇人生,將歷史故事與戲劇浪漫相融合,兩個相隔500多年的唐伯虎“偶遇”,借著戲服,他們輾轉于彼此的一幕幕人生場景……特地從上海趕去嘗鮮的尤女士表示,自己仿佛也成為故事的一部分,“從舞臺光影效果到演員服裝道具,再到劇場內裝飾細節,古今穿越對話,猶如置身時空隧道,有新奇感”。
漫步桃花塢周邊,附近的子畏書院、非遺市集、酒店餐飲、咖啡茶飲等凸顯國潮元素,構成了桃花塢里綜合文化體的IP大棋局,以新業態演繹古城“年輕態”,豐富著八方來客的體驗。桃花塢里項目由德必集團與蘇州名城保護集團打造,德必集團董事長賈波透露,桃花塢劇場將繼續完善升級現有劇目體驗,引入更多學生個人及大學社團創作的劇目,帶來多樣化體驗,而周邊一批融合文化特色的新興業態集聚,有望激活街區的文旅消費熱點,助力城市更新成為細水長流的持續存在。
夜幕降臨,桃花塢劇場的青年演員們,身著戲服在姑蘇漁郎橋浜上演快閃舞蹈。百余條傳統非遺魚燈驟然點亮,一盞盞魚燈在水紋燈和浪花幔帳的映襯下,構建出沉浸式東方美學劇場。魚燈巡游隊伍蜿蜒如星河,身著華服的執燈人,與漢服愛好者們組成的“追光團”相映成趣。浩浩蕩蕩的魚燈巡游穿過漁郎橋浜巷和佛慧庵,再現“魚戲蓮葉間”古典意境,演繹工業遺存的重生。
當最后一尾魚燈隱入黛色蒼穹,全景玻璃盒點亮了3D魚燈裝置,煥新不止于物理空間迭代,更在于激活了古城更新的文化算法——是工業記憶與非遺技藝共生,也是江南美學嵌入現代空間的重新編碼。(文匯報記者 許旸)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