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根主脈看河南·行走大遺址丨探訪鄭州鄭韓故城
摘要:主根主脈看河南·行走大遺址丨探訪鄭州鄭韓故城 見證東周風云 擁抱城市新生
主根主脈看河南·行走大遺址丨探訪鄭州鄭韓故城 見證東周風云 擁抱城市新生
鄭韓故城鄭新路城墻口。鄭韓故城遺址保護中心供圖
河南日報記者 溫小娟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弋
“栩栩如生的蓮花瓣,振翅欲飛的仙鶴,2000多年前古人就有如此時尚的創意、精湛的制作,太驚艷了。”近日,河南博物院鎮院之寶蓮鶴方壺吸引著絡繹不絕的游客駐足圍觀。
100多年前,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的發現,震驚了海內外學術界。鄭公大墓出土了百余件青銅器,其中最為耀眼的莫過于成對出現的蓮鶴方壺,被稱為“青銅時代的絕唱”。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鄭公大墓的發現,鄭韓故城重見天日。時至今日,考古學家們仍在孜孜探尋鄭韓故城背后的歷史風云。
記者驅車從鄭州主城區出發,沿鄭新快速路向南行駛一小時,鄭韓故城十幾米高的夯土城墻便映入眼簾。歷經2000多年風雨,鄭韓故地仍城垣逶迤,雄渾矗立。如今,鄭韓故城不僅是中原大地的歷史坐標,更是中華文明主根主脈的鮮活見證,它的背后有著怎樣動人的故事?
誕生三個“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鄭韓故城始建于鄭國,后韓國滅鄭,遷都于此。兩國經過539年的苦心經營,將鄭韓故城打造成東周時期中原地區屈指可數的大型城址,同時也為新鄭留下了遍地古跡,其文物遺存之豐富、品級之高世所罕見,也被譽為“露天的博物館”。
早在20世紀60年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鄭工作站就開始在鄭韓故城開展考古發掘工作。60余年間,歷經幾代考古人的艱辛探索,拂去歷史塵埃,鄭韓故城面貌愈來愈清晰。
河南新鄭鄭韓故城鄭國祭祀遺址、河南新鄭胡莊墓地、河南新鄭鄭韓故城遺址分別入選1997年度、2008年度和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短短20年,鄭韓故城就三次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作為東周時期諸侯國的都城,這在中國考古史上是非常少見的。”3月7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樊溫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2016年啟動的北城門遺址考古發掘讓樊溫泉記憶深刻。這是對鄭韓故城城門進行的第一次科學發掘,探明了春秋時期北城門的結構為一陸門一水門,印證了史書上對鄭國“渠門”的記載,起到證史、校史作用。另外,還發現了戰國時期的甕城城墻,充分展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風貌。
樊溫泉說,城墻上還發現了當時的建筑遺跡,體現了筑城者加強城門防守的理念和功能。如此綜合的軍事防御體系,在東周時期中原地區的王城遺址中也是首次發現。科學的選址、完整的都城形制和宏大的規模氣勢,展現了鄭韓故城在中國都城城市文明形成過程中的突出地位與作用。
鄭韓故城考古采取邊發掘邊保護、邊展示邊研究的原則,將漫長歲月中深埋地下的歷史徐徐展開。
近兩年來,新鄭工作站主要在鄭州航空港區對鄭國邊邑展開考古發掘,旨在摸清邊邑的城市分布、功能、結構以及生活在邊邑的人群的生活狀況和與鄭國都邑之間的關系。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員常宏杰介紹,在航空港區侯莊遺址北部配合基本建設發掘時,發現了一大片商代遺存,出土有石器和仿銅的陶禮器,還發現了大量窯址和一條長40米左右的道路。“在一處灰坑里出土了一件商代銅鼎,從形制和紋飾上來看,我們推斷是一件二里崗上層文化的銅鼎,說明這里在早商時期是一處等級較高的聚落。”常宏杰說。
有趣的是,在鄭韓故城黃帝故里遺址的一處漢墓中,還出土了一具“喵星人”的遺骸。它的品種是亞洲豹貓,而現代家貓是由非洲野貓馴化而來的,看來,這位漢代“喵星人”的后代并沒有一直陪伴著人類。
勾勒戰國時期“軍工復合體”圖景
“春秋戰爭之多者莫如鄭,戰國戰爭之多者莫如韓。”
鄭韓兩國處于中原中心地帶,西有秦晉,北有燕趙,東有齊魯,南有陳楚,群雄環伺。為了自保,兩國修建了堅固的城池,周長達22公里,被稱為“四十五里牛角城”。
這里還曾有過發達的軍事工業。《戰國策·蘇秦為楚合從說韓王》中記載:“天下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體現了韓國強大的武器制造能力。
這一點在考古上也得到了證實。在鄭韓故城后端灣鑄鐵遺址發現的脫碳窯,將中國球墨鑄鐵的應用年代至少提前200年,展現了戰國工匠對鐵器性能的精準掌控。出土的鐵農具、兵器與20座陶窯、160余座灰坑,勾勒出戰國時期“軍工復合體”的產業圖景。
樊溫泉介紹,在鄭韓故城出土的一件銅戈上,發現一面有兩行銘文,雖不能全部辨識,但能認出“八年,陽城令啟□,工師□□,冶□”,依據文獻和出土資料可以證明,這件兵器是韓國陽城這個相當于縣一級的地方長官名叫啟的人督辦,工師、冶是下面兩級造辦的人。“如果在戰場上武器出了問題,這樣方便追責。”樊溫泉說。
這里的先民,武能金戈鐵馬,文能筆寫春秋,浪漫至極。
這里誕生了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溱與洧,方渙渙兮。”2000多年前的鄭國,“山有扶蘇,隰有荷華”,姑娘與小伙含笑打趣,正是這輕松而美好的“鄭風”,讓工匠萌生出用仙鶴與荷花在青銅器上擦出火花的創意。
這里生活著一群熟諳音律的人。春秋戰國時期鄭國的民間音樂熱情奔放,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在當時被稱為“鄭聲”。20世紀90年代,考古人員在金城路、城市信用社和中行遺址發現的時代接近、性質相同的三處祭祀遺址,有青銅禮樂器坑28座、出土鄭國公室青銅禮樂器470件。中行遺址一次性出土206件編鐘,同出土的還有7套已腐朽的木質鐘架,是20世紀中國音樂史上的空前發現。
這里還拉開了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的時代序幕。在充滿變革與動蕩的時期,鄭國憑借日漸強盛的國力,開始打著王室的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春秋初年的霸主。在鄭韓故城先后出土的同類九鼎系列禮器有五套之多,不僅說明鄭國用“九鼎八簋”宣告自己的強盛,也揭示了當時“禮崩樂壞”的現象。
打造“城市與遺址”共生共榮范本
大遺址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
2017年,鄭韓故城考古遺址公園入選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這座曾經見證春秋戰國刀光劍影的古城成為公園,表明這片土地從“考古現場”向“文明客廳”的轉型。
新鄭市經過多次科學論證,在遺址的環境整治、保護展示和有效利用上尋找“平衡點”。新鄭市文物局文物保護中心主任劉偉鵬表示,對鄭韓故城遺址的保護,新鄭市堅持規劃引領,成立了鄭韓故城考古遺址公園項目指揮部,發布《關于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強化文物保護工作的意見》等多項指導文件,確保各類項目建設首先要通過文物保護關。
同時,通過對城墻本體進行保護提升顏值,使得東北角城墻遺址公園與鄭風苑景區、溱水河濕地公園連成一道長約6公里的景觀帶。在公園內部的花草樹木選擇和各類景觀布局上,充分考慮降低建設對遺址的影響,最大程度地保護鄭韓故城遺址,在保護的前提下增強觀賞性和體驗感,實現了大遺址與現代社會的相融共生。
此外,新鄭市對鄭韓故城的城墻、城門、墓葬區等遺址本體進行保護和展示,讓人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歷史的滄桑,這里成了市民茶余飯后可以遛彎兒的文化遺產。
“這個大公園也是個露天博物館,我經常帶孫子來玩兒,讓孩子了解家鄉的歷史。”市民陳女士說。
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工作,一頭牽著千年文脈,一頭系著后世傳承。劉偉鵬表示,將進一步加強大遺址考古研究、價值闡釋、創新展示,充分運用創意、科技等手段,更好地展示大遺址保護利用和考古研究的最新成果,讓參觀體驗更精彩、讓文化家園更美麗、讓人民群眾更滿意。
初春時節,站在鄭韓故城的城垣上極目遠眺,溱水洧水依舊清澈,夯土層中的車轍、編鐘上的紋飾、鑄鐵窯中的爐火,仿佛仍在訴說2000多年前的風云激蕩。這座“活著的遺址”,正以考古遺址公園為載體,將中華文明的主根主脈,綿延向未來。
鄭州鄭韓故城文物“顯眼包”蓮鶴方壺
該文物出土于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是春秋時期用于祭祀的青銅盛酒器,主體部分為西周后期流行的方壺樣式,造型宏偉氣派,裝飾典雅華美,堪稱壺中之王、青銅時代的絕唱。蓮鶴方壺為一對兩只,一只收藏于河南博物院,一只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于河南博物院的蓮鶴方壺通高117cm、口徑長30.5cm、寬24.9cm。
羊形琥珀雕塑
這件文物發現于鄭州航空港區將軍冢遺址后室棺槨中,初步判斷其材質為血珀。琥珀上有穿孔,推測是女性墓主人隨身攜帶的掛飾。
鉛板
兩塊鉛板發現于鄭州航空港區將軍冢遺址墓道封門處,其性質應為買地券。鉛板文字中“地下兩千石”“地下諸神墓門皆不得留難”“主佰”“薄命早死”等表述均為典型漢墓買地券常用詞。根據鉛板文字記錄中“熹平五年”“閏月”“辛卯朔”等記載,將軍冢年代應為漢靈帝熹平五年前后。(文字整理/溫小娟張弋)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