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時:探源溯流 從文字起源認識中華文明
摘要:古人觀象授時來產生道德的歷史有多久?文明概念的核心就是文,文強調修心,即文德,具有了文德就有了文明。后來基于二繩原型創造出的漢字“甲”,作為了十個天干的第一個字來標注空間、時間;比如,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我們發現了形似眼睛的“文字”。
【專家觀點】
如何認識中華文明?我覺得可以歸納出中華文明的“三要三本”:“道德、知識、禮儀”,謂之“三要”;道德為成人之本、知識為立身之本、禮儀為治世之本,謂之“三本”。
中國古人定義文明首先就是人的個體的文明——有了文明的個體才能產生文明的群體,進而形成文明的社會。因此,在“三要三本”中最根本的也就是第一條,道德。
文明的源頭在天,我們要用更廣闊的視野看待它。《周易·乾·文言》中“見龍在田,天下文明”表現了天文和文明的關系。龍的原型是由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六宿組成的天象,古人通過觀測其回天運行決定農時,在這一天象出現之時,一個農業周期開始,然后就產生了天下文明。
中國人怎么給文明下定義?“文明”兩個字中最關鍵的字就是“文”,而“文”字的寫法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像一個人正面站著,并特別畫出了他的心。用道德來修養這顆心,這就是古人的文明觀。進一步講,德的內涵是誠信。誠信思想的創造和產生,來源于觀象授時。“我和時間從來沒有約定,但是它如期而至”,古人由此萌生了“至信如時”的觀念,并且把誠信作為道德最核心的內容來修養自己,這就產生了文德,也就產生了文明。
古人觀象授時來產生道德的歷史有多久?可以通過考古發現來解決這個問題。在湖北秭歸東門頭遺址,我們發現了年代最早的測影的碑表,出現在距今8000年。立表測影就是規劃時間最基本的工作,這也為文德和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文明概念的核心就是文,文強調修心,即文德,具有了文德就有了文明。按照這個邏輯,“文”字本身反映的就是文明,那么中國“文”字出現的時間,直接關系到文明起源的年代,我們去探討追溯漢字的起源就非常有意義。在距今7000年的湖北秭歸柳林溪遺址,我們找到了一件完整刻寫八組“五田文”文字的器物,這顯示7000年前的柳林溪先民已經開始觀測和想象天地宇宙。
可以說,人類最早形成的知識體系就是古人有意識地對空間和時間的規劃。而規劃空間的方式,就是立表測影。古人以表為圓心,以一定長度為半徑畫圓,在日出和日落時分別記錄表影與圓的交點,將其用繩連接成線指示東西;同時另取其中垂線指示南北。兩條繩子形成的十字形圖像,就稱為“二繩”,多次記錄積累二繩,使線發展出了面積意義。在中央的二繩之外,形成四個缺口,就被稱作“四鉤”。指向東北、西北、東南、西南的四條線,叫四維。后來基于二繩原型創造出的漢字“甲”,作為了十個天干的第一個字來標注空間、時間;四個鉤里面的空間組成了漢字“亞”的原型,象征最早的人們認為的大地的形狀,這些文字都不是簡單的造型問題,而具有宇宙觀的背景。
在釋讀文字時,我們還需要知道考古學的遺存屬于東夷文化還是西面的華夏文化,然后才能用相應的文字去比讀它,從而得出客觀的結論。比如,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我們發現了形似眼睛的“文字”。很多學者以甲骨文的讀法將其釋為“目”,但通過對舞陽賈湖遺址的研究,它更多具有東夷文化的特征,而在古彝文中,這個字被讀作“吉”,這也就解釋得通了。
如果我們總結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我認為有兩點,一是道德觀,二是宇宙觀。我們回顧過去的5000年也好,8000年也好,不是為了滿足于過往的輝煌、陶醉在過去的成就當中,而是為了汲取經驗和教訓。今天的中國是從歷史的中國中走過來,歷史的經驗指引了我們未來的道路。這是中華文明研究的真正價值,我們還需要不斷去思考如何將優秀的傳統文化繼承下來、發揚出去。
(光明網記者金凌冰整理)
責任編輯: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