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瓠城孤軍喋血
王鐵成 趙心田
東漢時期,在瀙水(今汝河)接納練水匯入后形成的洄浀之處,建起了一座道觀——懸瓠觀。當時瀙水通行木船,東西古道夏路經過此處,這里是水陸碼頭,居住的人口日益增多,商業日漸發達,懸瓠觀附近逐漸形成一個集鎮。
東晉建武元年(公元317年),上蔡縣治所遷到懸瓠觀,城池就被稱為懸瓠城。
東晉元熙元年(公元419年),設在上蔡的東晉汝南郡治遷到懸瓠城,此后這里一直是州、郡、府、縣治所在地。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卷二十一汝水》中載:“……汝水又東,逕懸瓠城北。……城之西北,汝水枝別左出,西北流,又屈西東轉,又西南會汝,形若垂瓠。……”懸瓠城就在汝河的環抱中,城墻高聳,河水環繞,易守難攻。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評價說:“懸瓠之地,恃以屏蔽淮、泗,控帶潁、洛。”
經歷了西晉滅亡、北方五胡十六國混亂之后,中國出現南北朝對峙局面,主角是北方的北魏政權與南方的劉宋政權。
北魏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權,為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北魏的第三個皇帝——太武帝拓跋燾,是一個在軍事、政治方面極有天賦的人。他在泰常八年(公元423年)十一月即位,素有遠大抱負。北魏在他治下統一了整個北方,并且試圖一統天下。
宋是東晉南渡后改元的南朝第一個朝代,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名將劉裕所建,為與后來趙匡胤建立的宋朝相區別,故又稱劉宋。
劉裕作為開國皇帝,統一了中國南方,并收復山東、淮北、河南、關中等地。他的兒子宋文帝劉義隆在位期間,革新政治,勵精圖治,發展生產,遂有了長達30年的“元嘉之治”。劉義隆并不甘心偏安南方,在元嘉二十六年(公元449年)五月提出北伐,以圖收復中原。
南北兩個王朝都在圖謀對方。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拓跋燾決定先下手。當年二月初三,他在梁川(今河南商丘)境內大規模圍獵,做軍事準備。
北魏軍隊首先出動,宋文帝劉義隆便想好了方針對策——保存實力,待機反攻。他給淮、泗前線的各部將領下令:“如果北魏軍兵少,就各自堅守;如果兵多,就帶上老百姓,一起退到淮南的壽陽。”
拓跋燾親自率領騎兵部隊南侵,宋國邊境線上的情報搜集工作極為不力,前線各城發現北魏軍時,雙方距離已經相當近了,劉宋駐南頓(今河南項城西)、穎川(今河南禹州)兩地的太守收到情報后,立即棄城撤退。
北魏軍長驅直入,很快就殺到了懸瓠城下。劉宋駐守在懸瓠城的將領,是代理汝南太守的參軍陳憲。魏軍還未入境時,他從壽陽被豫州刺史、南平王劉鑠派到這里,當時的懸瓠城池比較小,周長2515米,夯土筑成。
陳憲倉促之間來到懸瓠,整座城中只有不到一千人的軍隊。由于時間緊迫,他沒想撤退,也沒害怕,整頓軍備,修葺防御,準備與北魏大軍血戰到底。
拓跋燾的大軍很快就將懸瓠城團團圍住,當時的北魏軍,在拓跋燾的率領下,平定柔然、滅夏朝赫連氏族,再滅北燕、北涼,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大河南北盡為北魏所有。拓跋燾認為攻克懸瓠是易如反掌之事,一百攻一,怎么著也是勝利。
懸瓠城的攻防戰,卻完全出乎拓跋燾的意料,劉宋守軍非但沒有逃跑,而且斗志昂揚、奮勇防守,陳憲率領軍民拼死守城。他們用滾木礌石及刀槍箭矢大量殺傷攻城的北魏軍,使這座小城堅如磐石、巋然不動。
北魏軍如潮水般登上云梯攀爬城墻,城頭上滾木礌石雨點般砸下,云梯上的北魏軍非死即傷,還沒有爬上云梯的忙不迭地向后逃去,如此局面反復出現,而城池依然牢牢掌握在劉宋軍手中。
十萬大軍居然不能一舉攻克不滿一千官兵駐守的懸瓠城,豈不要貽笑于天下嗎?拓跋燾怒不可遏,命令大軍日夜攻城,務必要拔掉這顆硬釘子。
北魏軍建造了許多高高的樓車,弓弩手站在樓車上,向懸瓠城中發射羽箭,城中矢如雨下,軍民們到井里打水,都得身背門板行走。
北魏軍制作了許多蝦蟆車,用來填塞城外的塹壕,讓士兵直接沖到城下。
北魏軍搗毀周圍的佛寺,將銅制佛像熔化為大銅鉤,裝在沖車上甩出去,將城墻的磚石勾住,然后用沖車拖曳回來,準備把城墻拖倒。
陳憲見情況危急,動員軍民在城墻內又筑起一道城墻,墻外再加上一層木柵欄,加強防御。
北魏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將南面的城墻扯倒一個大缺口,看到里面還有一層城墻,頓時驚得目瞪口呆,再也沒有信心繼續這么破城了。
拓跋燾實在氣得不行,指揮大軍拼命攻城,城墻下的尸體越堆越高,幾乎跟城墻一般齊了。拓跋燾命令騎兵踩著地上堆積如山的死尸沖擊城頭。
陳憲身先士卒,拿起武器沖上去死命砍殺,士兵無不拼死殺敵,站在城頭猛擊企圖登城的北魏軍,劉宋軍占了防守之利,將登上城頭的北魏軍全部打下去。
陳憲戰氣更加充沛,劉宋軍戰士無不以一當百,前后殺傷北魏軍官兵1萬多人,尸體漂浮在汝水上,幾乎堵塞了河流,北魏軍浪潮般的攻擊被擊退。
42天過去了,懸瓠城固若金湯,依然屹立在北魏軍的層層包圍中。
懸瓠城對于守軍來說生死攸關,對于攻勢不止的對手而言,只是一座可有可無的城池。拓跋燾的戰略方針不明確,十萬大軍被陳憲的近千名官兵拖在淮西,損失過萬。劉宋軍將士越戰越勇,北魏軍官兵卻越來越沮喪。
劉宋派出兩路救兵,彭城刺史武陵王劉駿出動騎兵,向西南遠程突襲汝陽,在今平輿縣西郭樓街道,殺掉守營的北魏軍3000多人,焚毀糧草輜重,解救一大批被虜的百姓。不過北魏拓跋仁很快就探清楚這一路劉宋軍后繼不足,就回師反擊,將劉宋軍打得大亂,得了不少馬匹和武器。
劉宋另一路援軍從壽陽出發,由安蠻司馬劉康祖與寧朔將軍臧質出兵救援懸瓠城。拓跋燾派軍迎戰,在新蔡與劉宋軍接戰失利。雙方又在平輿南草港會戰,北魏將領乞地真被劉宋軍斬殺。
劉宋援軍即將到達,而北魏軍的糧草卻日益減少,城池又久攻不下,軍隊士氣衰退,北魏主拓跋燾思慮再三,決定撤軍北歸,在焚毀攻城武器后,向北撤退返回大同城。
這一仗,北魏軍損失了1萬多人,守城的劉宋軍也陣亡了一大半。
懸瓠守城主將陳憲,這個在史籍中出現很少的人物,其實是少有的名將。他看到洶洶而來的強敵,沒有選擇逃跑而是堅守,心中抱定了必死決心,為了保衛國家的城池和百姓的生命奮起反抗,這樣一位既有堅定信念又有指揮藝術的將領,在軍民的衷心支持下,創造了古代戰爭史上難得的奇跡。
宋魏懸瓠之戰,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跡,也是淝水之戰后南北雙方的一次重要戰爭。此后,一心不忘北伐的劉宋向北進軍,打到黃河沿岸。隨后,魏軍反攻,南下攻克項城、懸瓠城等城池,又一直打到長江北岸,但因損失過半,已失去再戰的力量,只得撤兵北歸。
艱苦卓絕、傷亡慘重的懸瓠城之戰,將北魏雄主拓跋燾統一全國的壯志消磨掉了,宋文帝劉義隆也在3年后去世,南北朝的雙方對峙成為現實,中國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城頭變幻大王旗,360多年后,在這座古城下又發生了震撼全國的雪夜奇襲。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