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梁莊村:堅守與傳承竹編技藝
記者 李玉榮 見習記者 余川
正陽縣清源街道唐段莊社區老梁莊村的竹編技藝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歲月的長河中,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人。
“這70多個竹篩是給王勿橋鄉集市上的商戶做的,明天給他們送去。”11月19日,老梁莊村71歲的村民梁如山正在編織竹篩,他身后編織好的竹篩擺了好幾摞。
梁如山十七八歲時開始跟隨父親學習竹編技藝,這一編就是幾十年。
“老梁莊村在20世紀70年代因編織竹子器具而出名,被譽為‘竹編村’。那時,家家戶戶都從事竹器加工生產。村里竹器銷售最旺的時候,一年一人能賣數千個竹編器具。”梁如山說,當時村民編織竹篾的積極性非常高,顧客對竹器的需求量也很大。
“那個時候,每天都是從早編到晚,很難閑下來。”71歲的梁小高也是老梁莊村的一位竹編老藝人。他的十根手指非常粗糙,手掌上到處是被篾片刮傷的痕跡。他回憶起年輕時家家戶戶都編織竹筐、竹篩等器具的盛況,感慨萬千。
隨著歲月流逝和社會發展,手工竹制品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多數竹編手藝人也都轉了行。但仍有像梁如山、梁小高這樣的老藝人堅守在竹編技藝的陣地上。
“我們編織的竹篩不但在正陽暢銷,還賣到了新蔡、汝南、確山及信陽的羅山等地。”梁如山說。
如今,老梁莊村的竹編技藝已經成為當地的一張文化名片,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前來探訪與學習。老藝人們用他們的堅守與傳承,讓竹編技藝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責任編輯: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