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從“最早家書”,感悟中國人心中的家與國
摘要:家書見親情,家書顯家風,家風連世風。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四川考察來到三蘇祠,看“一門父子三詞客”,有感而發:“家風家教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是留給子孫后代最好的遺產。
前不久赴湖北考察,總書記來到湖北省孝感市云夢縣博物館,參觀出土秦漢簡牘展。
云夢縣博物館面積不大,內藏乾坤。這里珍藏著我國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家書。“二月辛巳,黑夫、驚敢再拜問衷,母毋恙也?黑夫、驚毋恙也……”這封距今時隔兩千多年的家書,出自秦國士兵“黑夫”和“驚”兄弟之手,刻錄在木牘之上,既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歷史印記,也蘊藏著中國人血濃于水的基因印記。
家書抵萬金。從諸葛亮的《誡子書》,到陸游的《示兒》,從《曾國藩家書》到林覺民的《與妻書》,回望歷史深處,一封封家書的字里行間,是血濃于水的親情,是歷久彌新的道理,是生生不息的精神。
“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抗日英雄趙一曼就義前留給幼子的絕筆信令人動容,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到這封家書,強調:“我們共產黨人的根本,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信念,對黨和人民的忠誠。”
用鮮血和生命寫就的家書,是傳承紅色基因的寶貴精神財富。這些年,總書記不止一次提到“家書”。“我看了很多革命烈士留給子女的遺言,諄諄囑托,殷殷希望,十分感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員、干部要經常“重溫革命烈士的家書”。
出生于革命家庭,習近平同志有著深厚的家庭觀念。20多年前,他給父親習仲勛同志寫的那封拜壽信令人動容。
2001年10月15日是習仲勛同志88歲生日,全家人難得團聚一次,唯有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因公務繁忙而缺席。習近平抱愧給父親寫了一封家書,信中充滿了對父親生日的祝福,也飽含對父親人格與品德、胸懷與作風、信仰與追求的崇敬之情:“一是學您做人”“二是學您做事”“三是學習您對共產主義信仰的執著追求”“四是學您的赤子情懷”“五是學您的儉樸生活”……尺素之間,我們更能感知人民領袖是如何走來的。
家書見親情,家書顯家風,家風連世風。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烹小鮮,治大國,察微末,覽全局,“千頭萬緒的事,說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
“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總書記強調。
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四川考察來到三蘇祠,看“一門父子三詞客”,有感而發:“家風家教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是留給子孫后代最好的遺產。要推動全社會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激勵子孫后代增強家國情懷,努力成長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之才。”
今年1月,在二十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總書記強調:“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風,督促領導干部從嚴管好親屬子女。積極宣傳廉潔理念、廉潔典型,營造崇廉拒腐的良好風尚。”
大智治制。今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在基層治理中作用的機制。”讓優良家風代代相傳,讓優良家風賦治理以力量,這是每個家庭的責任,也是全社會的責任。
策劃:杜尚澤
撰文:王洲、梁冠群
攝影: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視覺:李琰、虞東升
校對:吳玥
編輯:安博文
責任編輯:安博文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