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尖上的非遺,每一雙都卓爾“布”凡
摘要:于是,她嘗試將時尚元素融入“千層底”布鞋的制作中,通過刺繡、手繪等方式,為傳統布鞋增添了幾分現代感和藝術氣息。她深知,作為納繡手工態布鞋制作技藝的傳承者,自己肩負著更大的責任和使命。
記者 李賀建
高約50厘米的工作臺、小方板凳、錘子、彎錐、針錐、手箍、鋼絲鉗、剪刀……這些老物件是童偉的寶貝。
童偉是納繡手工態布鞋制作技藝第五代傳承人,也是驛城區非遺傳承人。
童偉畢業于河南大學藝術學院設計系,她對藝術的熱愛和對傳統技藝的尊重,使她在接觸到納繡手態工布鞋制作技藝時,便深深地被其吸引。
昨日,記者走進童偉創建的布鞋文化館時,她正端坐在工作臺旁,手中的針錐在“千層底”上輕盈跳躍,麻線如靈動的舞者,在針錐的引導下飛快穿梭。
“這是一個技術活,又是一個體力活。”童偉邊說邊展示著一只已經納好的鞋底,密密麻麻的針腳如同精細的網格,既展現了匠人的耐心與細致,也彰顯了傳統布鞋制作技藝的嚴苛要求。她告訴記者,僅僅是納鞋底這一環節,就需要上千針的精細操作,每一針都要均勻細密,稍有差池便會影響鞋子的舒適度。
傳統布鞋的制作,是一個復雜而煩瑣的過程。從剪樣、納制“千層底”、包邊、錘底、绱鞋、楦鞋到烤鞋定型,需經過100多道工序,而童偉所在的家族,自清代同治年間便開始傳承這門技藝,至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今年,這項技藝入選了驛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成了地方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
近年來,“國潮文化”的興起,如同一股強勁的東風,吹進了傳統技藝的世界。童偉意識到,要想讓納繡手工態布鞋這一傳統技藝在現代社會中立足,就必須進行創新,使其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和需求,于是,她嘗試將時尚元素融入“千層底”布鞋的制作中,通過刺繡、手繪等方式,為傳統布鞋增添了幾分現代感和藝術氣息。
在鞋面和樣式上,童偉進行了大膽的改良。她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圖案和樣式,而是根據年輕人的審美愛好,設計出了更多新穎、時尚的款式。同時,她還嘗試將布鞋與漢服進行搭配,這種獨特的組合不僅彰顯了傳統技藝的韻味,也符合現代年輕人對時尚的追求。
除了技藝上的精進,童偉還非常注重布鞋文化的傳播和推廣。她經常參加各種文化展覽和交流活動,向更多人展示納繡手工布鞋的魅力。在她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并喜愛這一傳統工藝。
然而,童偉并沒有因此而滿足。她深知,作為納繡手工態布鞋制作技藝的傳承者,自己肩負著更大的責任和使命。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了解并傳承這一技藝。
責任編輯: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