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桐柏山 生態淮河源
摘要:“走遍天邊,不如太白頂圓圈。大山巍峨,見證著歷史的輝煌;在一代代淮源兒女的接續奮斗下,桐柏,這座英雄的山脈、淮河源頭的璀璨明珠,正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和生態優勢,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前來觀光旅游、投資興業。
記者 許 偉
“大山里飛出一根銀絲帶,一頭連著太白的層云,一頭伸向大海。一水知冷暖,百川擁入懷,滋潤多少草木生靈,哺育多少華夏英才……”一曲《淮河之歌》將淮河自然特色、歷史文化,以及淮河兒女勤勞勇敢的品格娓娓道來,深情講述淮河的精彩故事。
淮河古稱淮水。《爾雅·釋水》記載:“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其中,“淮”即為淮水,中國七大江河之一,與秦嶺構成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淮河發源于南陽市桐柏縣淮源鎮陳莊林場,桐柏山主峰太白頂(古稱胎簪山)西坡的牌坊洞,在固始縣三河尖鎮建灣村入安徽省,繼而向東流入江蘇省洪澤湖,通過淮河入海水道、蘇北灌溉總渠在江蘇省濱海縣振東鄉入東海,另外從洪澤湖經高郵湖在揚州市三江營借長江入海。
10月20日,深秋細雨籠罩桐柏山脈,主峰太白頂四周云霧翻滾,宛如仙境。在桐柏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記者一行深入桐柏山脈淮河源頭,來到千里淮河的零公里處,走讀淮河生態風物,了解桐柏山紅色文化,近距離感受英雄桐柏山生態淮河源的詩意華章。
“我們眼前的這口淮井,就是千里淮河溯源的零公里處,它跟桐柏山主峰太白頂下方的淮河源頭呈南北走向。”細雨迷蒙中,一行人隨著淮祠文化講解員步入淮河溯源地。發源于桐柏山脈主峰北麓的淮河干流潛伏于地下數十里后,從淮井涌出地面,蜿蜒東流,最終并入江海。
據《辭海》(1925年版)載,“淮井:淮河之源,自胎簪山伏流數十里涌出三泉,因浚為井,名曰淮井。”井邊立有淮源碑,淮河干流長度由此起算。《桐柏縣志》載:“淮,始于大復(大復峰,即太白頂),潛流地中,見于陽口。”淮河東流,左岸匯入月河、陳留店河、固縣河,右岸納甘河、水簾河、龍潭河、石板河、碾子莊河。桐柏縣月河鎮陳莊村至入信陽境之間河段,為豫鄂界河,淮河干流在桐柏縣境內全長72千米。
“有山就有水。桐柏山隆起后,從其源出一河叫淮水。淮水向東直入大海,并隨著百萬年的海陸基線進退而進退。距今兩萬年左右,地球第四紀冰期基本結束,桐柏山大別山相對穩定后,淮河基本定型,呈現出今天的面貌。”據桐柏山淮河文化研究院會長馬哲宇介紹,目前有文字可考最早記載“桐柏山”和“淮河”的史料同出《尚書·禹貢》一書,書中曰:“導淮自桐柏,東會于泗、沂,東入于海。”《尚書》由先秦諸子所著,它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和地理志。
“按照常理,桐柏山和淮河的名稱肯定在《尚書》成書之前就已有之,但她們起于何時,為什么這樣稱呼,有待進一步考證研究。”馬哲宇介紹,到了東漢,許慎所著《說文解字》一書曰:淮“從水,隹聲。”“隹,鳥之短尾總名也。”以此推論,淮水岸邊多聚短尾之鳥,即“隹”,因而得名為“淮”,而“桐柏山”一名起因,后世學者較少論及,只有民間兩個傳說,一為“桐花國與柏子國聯姻說”,一為“神農炎帝之封說”。萬事皆有緣,兩說皆可信。數萬年的文化積累沉淀,為我們后人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間。
桐柏山脈橫跨河南湖北兩省六市十二縣。淮河流域介于長江、黃河兩大流域之間,處于中國中東部。淮河流域東西長約700千米,南北平均寬約400千米,涉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山東5省40個市(地)236個縣(市),全長1018千米,流域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河南省境內淮河干流河長432千米,流域面積8.83萬平方公里。
淮源文化源遠流長,自夏商起便萌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在淮河極始源頭出山處建立了規模宏大的淮祠。自此,淮瀆廟便成為淮源文化特別是淮源官儒文化成長的載體。歷代文人墨客的詩詞歌賦,更是為淮源文化增添了靈魂。
桐柏地處天中,縱橫四方,氣候宜人,土地肥沃,非常適宜農業生產和人口繁衍。生于斯長于斯的淮源兒女,在不斷推進農耕文明發展進步的過程中,自己也在這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活環境中安居樂業,共享成果。“走遍天邊,不如太白頂圓圈。吃的大米白面,燒的松枝槲葉。”這句掛在桐柏人嘴邊的口頭禪,正是古往今來桐柏人民幸福生活的真實寫照。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英雄桐柏山,承載著歷史的厚重與輝煌,紅色文化是桐柏的一張亮麗名片。這里是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老區、抗日戰爭時期的革命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的解放區,長篇小說《桐柏英雄》及由此改編的電影、電視劇,讓桐柏英雄的故事廣為流傳。近年來,桐柏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出臺一系列文件,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保護、挖掘和整理,建成了桐柏革命紀念館、桐柏紅色廉政文化展館等,讓紅色文化更深地植入這片紅土地。戰歌嘹亮,催人奮進,歷史的回聲在這里回響。桐柏革命紀念館,紅色經典電影《小花》多年間輪回播放,一幕幕質樸的畫面感人落淚。
物換星移,歲月變遷。時光進入新時代,憑借好山好水好風物的資源稟賦,桐柏這片紅土地,正以其獨特的方式將紅色資源與綠水青山完美融合,成為發展的典范。茶文化在桐柏有著悠久的歷史。桐柏是中國茶葉、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唐朝時已是聞名的茶區,宋朝時為全國十三大茶場之一。如今,桐柏縣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展茶產業,通過構建生態保護建設治理新格局、推進淮源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建設等舉措,先后獲得了“中國天然氧吧”、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等稱號。同時,桐柏縣委、縣政府堅持以“英雄桐柏山、生態淮源茶”為主題,開展各種茶事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著桐柏茶文化的內涵,推動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桐柏縣盤活鄉村資源,實施“景區+農家”和“基地+游購”的發展模式,積極培育特色鄉村旅游項目,打造鄉村旅游示范點。例如,依托程灣萬畝野茶、月河千畝油茶等特色農業基地,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游、農耕農事體驗游等項目,讓游客在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感受鄉村生活的魅力。
大山巍峨,見證著歷史的輝煌;大河滔滔,訴說著時代的變遷。在一代代淮源兒女的接續奮斗下,桐柏,這座英雄的山脈、淮河源頭的璀璨明珠,正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和生態優勢,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前來觀光旅游、投資興業。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