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大妮:幼時乞討走四方 晚年福居長壽鄉
記者 許靜 見習記者 趙永濤
在西平縣譚店鄉王海村六組,有一位106歲的老人,名叫譚大妮。幼時家境貧寒,她和妹妹挨家挨戶討飯。沒想到曾經饑寒交迫的她,如今五世同堂,迎來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譚大妮和記者攀談。
日前,記者和西平縣婦聯主席劉瓊、譚店鄉鄉長王燕一起,探訪了這位見證了時代巨變的百歲老人。
聽孫子說縣里有人來看望她,老人慌忙地從床上坐起來說:“我都沒幫過你們,你們反倒過來看我,真讓我過意不去。”一位百歲老人,還如此注重禮節,讓人不由得動容。
胡慶環細心照料譚大妮。
可能感覺臥室光線暗,譚大妮的孫子、今年60歲的胡慶環小心翼翼地把奶奶抱到院子里,然后服侍奶奶坐下。這時,老人的兒媳、身體欠佳的吳翠也來到院子里。孫子和兒媳的目光幾乎沒有離開過老人,一會兒貼心地為老人披上外衣,一會兒為老人端來茶水,細節之處,彰顯著這個家庭孝老敬親的良好家風。
吃過百家飯 走過千村路
老人生了3個兒子和2個女兒,現在住在大兒子家里。大兒子前些年去世了,老人和孫子胡慶環一起居住。提起現在的幸福生活,老人感慨不已:“不敢想,小時候沒吃沒喝,柳樹芽兒、構樹葉、路邊的野草,全都采來煮著吃,也沒錢買鹽,真不知道怎么熬過來的。”
在老人斷斷續續的講述中,記者了解了這位老人悲慘的身世和堅韌的性格。
“大概在我12歲時,我的爹娘就走了,也不知道是餓死的還是病死的,舊社會老百姓都是聽天由命啊……”老人一邊講述,一邊流淚,一旁的胡慶環連忙給奶奶拭去眼角的淚水。
為了活命,12歲的譚大妮帶著妹妹一路流浪,開始了逃荒要飯的苦難生活。從西平到魯山、從南陽到漢中、從襄陽到桐柏,姐妹倆風餐露宿、相依為命。要不到飯時,她們就挖野菜、尋野果、吃樹葉、捉魚蝦,要到糧食時,譚大妮先讓妹妹吃,自己再把剩下的一粒粒糧食裝進袋子里帶在身邊。
“那一年,要飯經過泌陽時,妹妹餓得實在受不了了,我就背著她要飯。可是我也餓得心慌啊,后來實在背不動了,就攙著她往前走。幸虧遇到一個好心人給了我倆一碗飯才能活命,妹妹便給他們家當了童養媳……”聽著老人家回憶往事,記者不禁一陣心酸。
就這樣,妹妹留在了泌陽,譚大妮繼續四處乞討為生。雖然不再擔心妹妹挨餓受凍,可是譚大妮始終覺得自己家條件不好,妹妹高攀了人家,生怕妹妹被婆家瞧不起,于是,她便帶著逃荒要飯辛苦攢下來的一袋米和一袋面,前往泌陽送到妹妹的婆家,既是報答救命之恩,又算是給妹妹送些口糧當嫁妝,妹妹的婆家人被譚大妮知恩圖報的行為深深打動。
看到妹妹的生活總算有了著落,譚大妮了卻了一樁心事。她一路要飯回到西平,找了一個胡姓好心人嫁了。
胡家看譚大妮相貌俊秀,又吃苦耐勞,很喜歡她。但在當時那個年代,填飽肚子尤為重要。胡家當時是佃戶,自己家沒有一分地,需要給大戶人家做工才能掙口飯吃。就這樣,譚大妮白天去種地,夜晚來紡棉,不分晝夜辛勤把活干。這一干就是一輩子!
婆媳勤勞作 織就好生活
和老人的手輕輕一握,記者便感覺老人的手掌很粗糙,不由得拿起老人的手細細端詳——這是怎樣的一雙老手???手心的老繭子看上去仍然紅腫,好好的皮肉居然變得像化石一樣鑲嵌在老人的大拇指和食指中間處,讓人心酸不已、不忍直視……
所有的苦難都是人生的勛章。老人說,通常的日子里,她和兒媳婦一起,每人腳踩著一地的綠絲網,雙手拿著梭子飛快地一上一下,像打著節拍一樣,奏響了一曲勞動贊歌。那綠色的漁線在她們手中交叉變換,織成一個個大小均勻的網結,從屋外一直延伸到屋內。就這樣,這門傳統手藝讓他們一家告別了貧困,日子一天天好起來。
“舊社會,老百姓干得再多,還是受窮、吃不上飯;到了新社會,老百姓越干生活越好,越干越有勁!”老人言語中透著知足和感恩。
胡慶環說,奶奶嫻熟的傳統手藝和淳樸的傳承情懷,已經教會了他們幾代人。如今,雖然漁網材質和技術有所更新,但那種老式漁網仍然有市場,仍然熱賣。也就是這幾年,奶奶突然視力不好了,母親也一直有病,家里織漁網的小生意才停下來。
“要是眼睛能看清,我還想再織幾十年呢……”老人不停地說。
吃西平美食 享長壽人生
探訪百歲壽星,飲食習慣自然是記者關心的話題之一。
“老人平時喜歡吃什么食物???”記者感興趣地問。
“奶奶愛吃紅薯和豆腐。”胡慶環說。
“孩子啊,我早就滿口沒牙了,我不吃這些還能吃啥?”老人的故事講不完,總是伴著坎坷。
“在我60歲時,拉了一大車糧食爬一個上坡,車裝得太高了,我一個趔趄摔倒在地,磕得滿臉是血,滿口沒牙,幸好撿回了一條命。”老人講得我們淚流滿面。
“當時為了省錢沒有鑲牙,就只好吃紅薯,把紅薯煮或者蒸軟爛了再放入口中吞咽……吃豆腐也是因為豆腐好咬、好咽,還有喝面稀飯,現在生活好起來了,孩子們每次做面稀飯時還往面里甩雞蛋,面疙瘩里滴香油……”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老人吃著維持生計的口糧——西平的紅薯、豆腐和小麥,吃出了健康,吃出了長壽。
“西平的糧食好,小麥和紅薯先后榮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稱號。”王燕告訴記者,目前,西平縣共有10個綠色農產品通過國家認證,列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的有3個,是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
“吃了西平麥,能活到一百歲!咱西平的糧食好著呢!”老人臉上溢滿著幸福的微笑。
愛心助鄰里 兒孫皆孝順
明明自己經歷了很多苦難,卻偏偏見不得這人間疾苦。譚三妮老人就是這樣的好心人。
胡慶環清晰地記得,鄰居群堂的母親當初坐月子時沒人照顧,一見到奶奶就會哭哭啼啼。那時候不管多么忙,奶奶都會擠時間照顧她。當時家里有兩只老母雞,下的雞蛋奶奶從來不舍得吃,也不讓孩子們吃,都會攢下來送給群堂的娘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吃過百家飯,老人懂得熱心助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日子過得好了,但凡家里有啥好吃的,奶奶都會給鄰居送去一起品嘗。”胡慶環說。
譚大妮用言傳身教時刻影響著孩子們,兒孫們身上也體現著孝善美德。
在北京開飯店的老人的重孫子胡甲森總隔三岔五地和太奶奶視頻。雖然太奶奶眼睛看不清了,但是聽力很好,她一聽到重孫子電話里的聲音就眉開眼笑。在鄭州市中醫院工作的老人的孫媳婦也經常買東西回來看望婆婆和奶奶。
一直不善言語的老人的兒媳吳翠也接了幾句話,她對王燕說,因為身體不好非常愧對婆婆,沒法在床前照顧,說著說著,吳翠的眼圈紅了……
采訪老人,除了老人的苦難讓人心疼,最打動人心的是老人的孫子胡慶環,由于妻子、兒子和兒媳都在外地打工,照顧家人的重擔就落在了他一個人身上。他已經60多歲了,一邊要照顧80歲患有疾病的母親,還要照顧106歲視力不好的奶奶。為了方便照顧,他把母親和奶奶安置在一個房間,每天早上給兩位老人倒尿盆,然后洗臉、梳頭、端飯,除了一日三餐,還有地里的莊稼要打理,每天像陀螺一樣連軸轉。還有一個細節直達人心:老人坐的椅子別出心裁,椅子上綁滿了紙、毛巾和奶糖,萬一家人不在身邊,老人可以憑感覺摸索著使用。面對行動不便的母親,胡慶環也研制了“特種輪椅”,母親也可以扶著這個“輪椅”在院內自由走動了。
聊天間隙,胡慶環還不忘切了水果遞到奶奶唇邊:“奶奶,你吸吸水兒……”
孝順之心,在行動細微之處。這個善良淳樸的西平男人,感動了記者,也感動了身邊很多人。
幼時乞討走四方,晚年福居長壽鄉。
“想起舊社會逃荒要飯受過的苦,我真不敢相信如今能過上這么好的日子,像做夢一樣……”告別時,譚大妮老人拉著記者的手由衷地感慨道。那雙手雖然粗糙,卻有絲絲縷縷的熱度順著記者的手心流淌到全身,溫暖著身體,感動著心靈。
責任編輯: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