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市場“花樣上新” 點亮假日生活
剛剛結束的“十一”假期,演出市場表現出強勁勢頭。
大麥平臺最新數據顯示,10月1日至6日,全國總演出場次較去年同期增加28%,其中演唱會場次和觀演人次較去年同期均翻倍;
劇場整體演出場次也有所上漲,較去年同期增加30%,拉動觀演人次同比提升35%。
這些數據,無不反映出觀眾對線下文化活動的強烈需求。
演唱會
內容創新、觀感豐富 觀演人次呈翻倍增長
今年國慶假期,從一線城市到二三線城市,各類演唱會輪番上演,10月4日-6日華晨宇“火星”演唱會貴陽站、10月5日-6日刀郎“山歌響起的地方”巡回演唱會廣州站、10月6日-7日鄧紫棋“I AM GLORIA”演唱會武漢站、10月6日-7日周深“9.29Hz”巡回演唱會重慶站……與去年同期相比,演唱會場次和觀演人次均實現翻倍增長。國慶演出市場的盛況,正是演出行業積極應變、創新發展的體現。
經常觀看演出的天津美術學院大四學生小李表示,現在的觀眾觀看演唱會的心態已經從“演唱會追著我開”轉變為“我追著演唱會跑”,大家不再考慮演唱會時間、地點和內容是否符合自己的預期安排,只要搶到票,就相當于給自己“放了個假”。比如國慶假期在北京舉辦的國潮星動演唱會,盡管是拼盤演唱會,還是有不少觀眾從全國各地趕來觀看。小李說,她的朋友并不是這五位歌手的粉絲,仍然買票觀演。在不少觀眾看來,國慶期間的演唱會不單單是看一場演出,也成了他們選擇假期旅游地點的“搖骰子”結果。
策劃過多場大型演出的資深音樂總監曉飛接受北青報記者采訪時分析,今年國慶演出市場的盛況,與演出行業在內容創新、營銷策略等方面的探索密不可分。例如,演唱會的主題變得更加多元化了,既有懷舊金曲,也有流行音樂、搖滾樂等不同風格。這些創新舉措不僅豐富了觀眾的觀演體驗,也進一步推動了演唱會市場的復蘇。
但是,演出市場的持續發展仍然面臨挑戰。曉飛指出,演出市場還需要加強監管,防止一些不良現象發生。同時,主辦方團隊也應該在消費者體驗上下功夫,針對演出時發生的占座、錯座等意外情況及時解決,為消費者在觀演過程中提供方便。
資深音樂制作人卡先生認為,今年國慶假期的演唱會市場非常活躍和多元化,大眾看到了不同類型的演唱會輪番上演,滿足了不同觀眾的口味。這既是演出市場的必然趨勢,也是觀眾對文化多樣性的需求體現。
劇場演出
沉浸式戲劇,形式新穎 各年齡段觀眾都接受
除了演唱會市場外,劇場演出也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數據顯示,今年國慶假期劇場整體演出場次較去年同期增加30%,拉動觀演人次同比提升35%。這一增長不僅體現在傳統戲曲、話劇等藝術形式上,也體現在音樂劇、兒童劇等新興藝術形式上。
劇場演出的復蘇離不開多方面的努力。觀眾小李表示,今年國慶她看演出感受到的最大的變化,就是劇場也在積極創新內容,推出了一系列符合觀眾口味的優秀作品。各地劇場在加強硬件設施建設的同時,也注重提高演出團隊的專業素養和表演水平。
十一期間,北京不少劇場和演藝空間推出了沉浸式戲劇的新型演繹方式,火爆到一票難求。沉浸式戲劇打破傳統觀演模式,將戲劇與劇本殺元素相結合,通過多媒體技術手段在演出空間里打造不同的主題陳設。同一場次的觀眾被分配到不同的環境,可以擁有不同的互動感受,這樣的演出形式也受到各個年齡層觀眾的喜愛。
開心麻花演藝新空間花花世界主理人馬悅舒表示,在國慶假期,消費者對演藝新空間,包括沉浸式小劇場的消費熱情非常高,很多熱門劇目的門票很快就售罄了。
資深劇評人南雷雷認為,喜人的劇場演出成績也促進劇場演出質量進一步提升,同時持續加強監管和評估。“可以建立更加完善的演出質量評估體系,對演出作品進行客觀評價和反饋;同時,也可以加強觀眾對演出質量的監督和反饋機制,促進演出質量的持續提升。”
音樂節
數量減半打造精品 “頂流”保住熱度
曾經風靡的音樂節,在今年國慶期間的場次數驟減五成,各大音樂節盛況不再如往年般火熱,山東棗莊的榴夏音樂節被迫延期,全國范圍內音樂節數量降至19場,較去年同期顯著下降。
有數據顯示,去年國慶假期音樂節的數量突破40個,而今年的19場音樂節則僅占去年的47.5%。甚至在時間上僅有5天的五一檔期,音樂節數量仍高于當前的國慶檔。
不過,眾多知名的頂級音樂節在今年國慶也保住了熱度,草莓、泡泡島、太湖灣等品牌影響深遠,繼續在國慶檔期吸引樂迷的目光。根據淘寶大麥網的數據,太湖灣音樂節的門票銷量已超過3萬張。此外,音樂節品牌贊助及宣傳營銷策略也成為吸引觀眾的重要舉措。由此可見,只要營銷方式成熟,那么大型音樂節在促進經濟方面還是頗具潛力的。
曉飛分析,如何在市場的變動中鍛造獨特的品牌價值,成為音樂節主辦方需要深思的問題。在未來競爭日益激烈的演出市場環境中,音樂節主辦方要想辦法持續吸引觀眾,這正是他們需要長期考慮的課題。
文/本報記者 壽鵬寰 實習生 王佳懿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