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大妮:舊社會逃荒要飯新世紀頤養天年
走進長壽之鄉打開長壽錦囊|記者帶你聆聽百歲老人的故事之譚大妮:舊社會逃荒要飯新世紀頤養天年
記者 許靜/文 見習記者 趙永濤/圖
走過萬水千山,嘗遍苦辣酸甜;述說百年人生,樂享金色華年。
在西平縣譚店鄉王海村委六組,有一位106歲的老人,叫譚大妮。幼時家境貧寒,一直和妹妹挨村挨家討飯,沒想到曾經饑寒交迫的她,如今五世同堂,迎來了幸福綿長的晚年生活。
2024年國慶節前夕,記者在西平縣婦聯主席劉瓊和譚店鄉鄉長王燕的陪同下,探訪了這位見證了時代巨變的百歲老人。
聽孫子說縣里有人來看望她,老人家慌忙地從床上坐起來說:“我都沒幫過你們什么,你們反倒過來看我,真讓我過意不去。”一位跨世紀的百歲老人,還如此注重禮節,讓人不由得動容。
可能感覺里屋光線暗,譚大妮的孫子、今年60歲的胡慶環小心翼翼地把奶奶抱到院子里,然后小心服侍奶奶坐下。這時,老奶奶的兒媳、身體欠佳的吳翠也來到院子里,大家圍坐在一起聊天。孫子和兒媳的目光幾乎沒有離開過老人家,一會兒貼心地為老人披上外衣,一會兒勤謹地為老人端來茶水,細節之處,彰顯著這個家庭孝老敬親的良好家風。
畢竟已年過百歲,老人的臉上刻滿了滄桑,每一道皺紋都承載著過往,一雙眼睛深陷在眼窩里,有些渾濁,讓人心疼不已。
吃過百家飯走過千村路
老人家生有三個兒子和兩個女兒。現在居住在大兒子家里。兒子前些年去世,老人家和孫子胡慶環一起居住。提起現在的幸福生活,老人家感慨不已:“不敢想,小時候沒吃的沒喝的,柳樹芽兒,構樹葉兒,路邊的野草,全都采來煮著吃,也沒錢買鹽放,真不知道怎么熬過來的。”
在老人家斷斷續續的講述中,記者了解了這位老人悲慘的身世和堅韌的性格。
“大概在我12歲時,俺爹俺娘就走了,也不知道是餓死的還是病死的?舊社會老百姓都是聽天由命啊……”老人家一邊講述,一邊流淚,一旁的孫子胡慶環連忙給奶奶拭去眼角的淚水。
為了活命,12歲的譚大妮帶著妹妹一路流浪,開始了逃荒要飯的苦難生活。從西平到魯山、從南陽到漢中、從襄陽到桐柏,姐妹倆風餐露宿、相依為命。要不到飯時,她們挖野菜、尋野果、吃樹葉、捉魚蝦;要到糧食時,譚大妮先讓妹妹吃些,自己再把剩下的一粒粒糧食裝進袋子帶在身邊。
“那一年,要飯經過泌陽時,俺妹妹餓得實在受不了了,我就背著她要飯。可是我也餓得心慌啊,后來實在背不動了,就攙著她往前走。幸虧遇到好心人家給了俺倆一碗飯才救了命,俺妹妹便給他們家當了童養媳……”聽著老人家回憶往事,記者不禁心酸陣陣。
就這樣,妹妹留在了泌陽,譚大妮繼續四處乞討為生。雖然不再擔心妹妹挨餓受凍,可是譚大妮始終覺得自己家條件不好,妹妹高攀了人家,生怕妹妹被婆家瞧不起,于是,她便帶著逃荒要飯辛苦積攢下來的一袋米和一袋面,專程前往泌陽送到妹妹婆家,既是報答當初救命之恩,又算是給妹妹送些口糧當嫁妝,妹妹的婆家人被譚大妮的知恩圖報和有情有義深深打動。
看到妹妹的生活總算有了著落,譚大妮了卻了一樁心事。她一路要飯回到西平,找了一個胡姓好心人嫁了。
胡家看譚大妮相貌俊秀,又能吃苦耐勞,家人們很是喜歡。但在當時那個年代,填飽肚子尤為重要。胡家當時是佃戶,自己家沒有一分地,需要給大戶人家做工才能掙口飯吃。就這樣,譚大妮“白天去種地,夜晚來紡棉,不分晝夜辛勤把活干……”,這一干,就是一輩子!
婆媳勤勞作織就好生活
和老人家的手輕輕一握,記者便感覺手被老人家的手掌“搄”了一下,不由得拿起老人家的手細細端詳——這是怎樣的一雙老手啊?手心的老繭子看上去仍然紅腫,好好的皮肉居然變得像化石一樣鑲嵌在老人家的大拇指和二拇指中間處,讓人心酸不已、不忍直視……
所有的苦難都是人生的勛章。老人家說,通常的日子里,她和兒媳婦一起,每人腳踩著一地的綠絲網,雙手拿著梭子飛快地一上一下,像打著節拍一樣,奏響了一曲勞動贊歌。那絲絲綠色的漁線在她們手中交叉變換,織成一個個大小均勻的網結,從屋外一直延伸到屋內。就這樣,這門傳統手藝讓他們一家告別了貧困,小日子一天天好起來。
“舊社會,老百姓干得再多,還是受窮、還是吃不上飯;到了新社會,老百姓越干生活越好,越干越有勁!”老人家言語中透著知足和感恩。
胡慶環表示,奶奶嫻熟的傳統手藝和淳樸的傳承情懷,已經教會了他們幾代人。如今,雖然漁網材質和技術有所更新,但那種老式漁網仍然有市場,仍然被熱賣。也就是這幾年,奶奶突然視力不好了,母親也一直有病,家里織漁網的小生意才開始停下來。
一旁的西平縣婦聯主席劉瓊告訴記者,西平縣素有“漁網之鄉”的美譽,村民自古就有著依靠漁產業討生活的傳統。近年來,乘著“互聯網”的東風,漁網漁具的加工和制作這一傳統手藝再次煥發新活力,成為助推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如今,在一些先進的生產車間,一根根銀絲以每分鐘800米的速度快速經過整經工序,纏繞到精編機的盤頭上,然后又均勻、穩定地穿越20多臺精編高速紡織機的筘齒,織造出生產加工漁網所需寬度和經向密度的網布……每道生產工序行云流水,精密銜接,令人由衷感嘆紡織“智”變的蓬勃力量。
近年來,西平縣成立紡織服裝、漁網漁具等主導產業工作專班,列出“四張清單”,實行“四圖”作戰,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加快推進漁網漁具主導產業鏈式發展,“漁”產業鏈持續壯大,集群集聚發展規模效應日益顯著,激活了鄉村振興“一池春水”。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并出口到韓國、俄羅斯等國家。
“要是眼睛能看清,我還想再織幾十年哩!哈哈哈……”聽了劉瓊的介紹,老人家開心地笑了。
吃西平美食享長壽人生
探訪百歲壽星,飲食習慣自然是記者關心的話題之一。
“老人家平時都喜歡吃什么食物啊?”記者感興趣地問。
“俺奶愛吃紅薯和豆腐!”胡慶環說。
“孩兒啊,我早就滿口沒牙了,我不吃這些還能吃啥?”老人家的故事講不完,總是伴著坎坷和辛酸。
“在我60歲時,拉了一大車莊稼爬一個上坡,車裝的太高了吧,我一個趔趄摔倒在地,磕得滿臉是血,滿口沒牙,幸好是撿回一條命!”老人家講得我們淚流滿面。
“當時為了省錢沒有鑲牙,就只好吃紅薯,把紅薯煮或者蒸‘吸溜’(軟爛)了再放入口中吞咽……吃豆腐也是因為豆腐好咬、好咽,還有喝面稀飯,現在生活好起來了,孩兒們每次做面稀飯時還往面里甩雞蛋,面疙瘩里滴香油……”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老人家吃著維持生計的口糧——西平紅薯、西平豆腐和西平小麥,吃出了健康,吃出了長壽,吃出了幸福的晚年生活。紅薯天生是個寶,養生治病離不了。紅薯營養齊全,含有豐富的淀粉、鈣、鐵等元素,經常食用可以延年益壽。老人家說當時吃的小麥都是石磨面粉,據說,用這種近乎原始的石制工具和加工工藝研磨出來的面粉,具有養心氣、固安神、通經絡、增強體質等功效。因為石磨在研磨麥子時,轉速慢、產生的熱能低,破壞不了麥子中的營養成分,麥子中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最大限度地得到保留,而且面筋度高,麥香純正,用眼下時髦的話,是地道的“綠色食品”。
譚店鄉鄉長王燕告訴記者,“西平小麥”和“西平紅薯”先后榮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稱號。目前,該縣共有10個綠色農產品通過國家認證,列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的有3個,是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
“吃了西平麥,能活到一百歲!妮兒,咱西平的糧食好著哩!”老人家臉上溢滿了幸福。
凡是不能毀滅我們的,必然讓我們強大。從60歲滿口無牙到106歲身體依舊康健,許是上蒼的眷顧吧,抑或是西平廣袤的大地上土生土長的食物滋養著老人家……
愛心助鄰里兒孫皆孝順
明明自己經歷了太多苦難,卻偏偏見不得這人間疾苦。譚三妮老人家就是這樣的好心人。
胡慶環清晰地記得,鄰居群堂他母親當初坐月子時沒人照顧,一見到奶奶就會哭哭啼啼的。那時候不管再忙,奶奶都會擠時間照顧她一日三餐,當時家里有兩只老母雞,下的雞蛋奶奶從來不舍得吃,也不讓孩子們吃,都會攢下來送給群堂他娘吃。
“解放前吃過百家飯,老人家很懂得熱心助人。解放后日子過得好了,但凡家里有啥好吃的,俺奶奶都會給鄰居送去一起品嘗這種幸福的滋味。”胡慶環說。
譚大妮用言傳身教時刻影響著孩子們,兒孫們身上也體現著孝善美德。
在北京開飯店的奶奶的重孫子胡甲森總隔三岔五地和太奶奶視頻,雖然太奶奶眼睛看不清了,但是聽力很好,她一聽到重孫子電話里的聲音就眉開眼笑。在鄭州中醫院工作的老人家的孫媳婦也經常買東西回來看望婆婆和奶奶,并表示等以后若買了大房子,就把全家人都接去居住。
一直不善言語的老人家的兒媳吳翠也接了幾句話,她對王燕說,因為身體不好非常愧對婆婆,沒法在床前照顧左右,說著說著,吳翠的眼圈紅了……
多么善良的一家人,老人家這一生雖經歷了風風雨雨、酸甜苦辣、喜怒哀樂,但也真真切切感受到子孫的孝道、鄰里的和諧、國家的照顧,可以說是福壽綿長了!
采訪老人,除了老人的苦難讓人心疼,最打動人心的,是老人的孫子胡慶環,由于妻子、兒子和兒媳都在外地打工,照顧家人就落在了他一個人身上。他已經60多歲了,一邊要照顧80歲患有疾病的母親,還要照顧106歲視力不好的奶奶。為了方便照顧,他把母親和奶奶安置在一個房間,每天早上給兩位老人倒尿盆,然后洗臉、梳頭、端飯,除了一日三餐,還有地里的莊稼要打理。每天像陀螺一樣連軸轉,還有一個細節直達人心:奶奶坐的椅子別出心裁,椅子上綁滿了紙和毛巾還有奶糖,說萬一自己不在身邊時,奶奶可以憑感覺摸索著使用!面對行動不便的母親,他也獨自研制了“特種輪椅”,母親終于也可以扶著這個“輪椅”在院內自由走動了。
聊天間隙,胡慶環還不忘切了水果遞在奶奶唇邊:“奶,你吸吸水兒……。”
孝順之心,不在行動之華麗,而在行動之細微。這個善良淳樸的西平男人,感動了記者,也感動了身邊很多人。
多年來,西平縣每年度在全縣開展移風易俗先進個人,河南好人、好媳婦、好婆婆、好鄰居,優秀“四會”、優秀鄉賢等先進典型表彰活動,發揮榜樣示范作用,培育良好家風、弘揚淳樸民風,推動“黨風”“家風”“民風”同步改善,“治小家”與“治大家”并行推進,凝聚了人心、形成了合力、促進了和諧、提升了文明,推動了移風易俗的開展,正逐漸成為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紐帶和橋梁,為西平縣創建文明城市點亮了一盞明燈。
幼時乞討走四方,晚年福居長壽鄉。
“妮兒啊,想起舊社會逃荒要飯受過的苦,我真不敢相信如今能過上恁好的日子,像做夢一樣……”告別時,譚大妮老人拉著記者的手由衷地感慨著。那雙手雖然粗糙,卻有絲絲縷縷的熱度順著記者的手心流淌到全身,溫暖著身體,感動著心靈。
返程路上,無論是美麗鄉村還是魅力城鎮,無論是企事業單位還是商場店鋪,隨處可見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在秋光中如此鮮艷、如此動人。在祖國母親75周歲華誕之際,每個人心中都充滿了幸福、喜悅和感恩。想起方才告別時老人家發自內心的話語,記者突然感覺眼眸熱熱的、渾身暖暖的。106歲的譚大妮老人,分明在用她的人生故事告訴我們——“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我和我們的時代,總是深情依托!”從舊社會乞討要飯,到今天樂享晚年,譚大妮老人不僅經歷了百年時光的流逝,還見證了這75年來祖國母親帶領我們一路向前的幸福行程!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