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榮:優良家風代代傳
記者 許靜 見習記者 陳培
家和萬事興,家興國安寧。
古人云:“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一個人最早的教育,來自家庭,而性格的養成,更在于長輩的言傳身教。家風,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產。
讓我們一起走進美麗宜居的西平縣楊莊鄉胡廟村,聆聽百歲壽星郭秀榮的人生故事。郭秀榮注重良好的家風教育,她用潤物細無聲的言傳身教,滋養出孝子賢孫,教育子女們走正道、做正事、養正氣,助力子孫們生活幸福、事業提升。
四世同堂多和順 笑口常開樂無邊
日前,記者見到郭秀榮老人時,她對記者說的第一句話是:“我天天都想笑,白天也想笑,晚上也想笑。”說話間,老人雙眸微瞇、嘴角上揚、滿臉含笑,那種掩飾不住的快樂,讓記者真切地感受到了屬于老人的幸福生活。
“您笑什么?”記者問。
“我現在七個孩子、七個孫兒、三個重孫子,咋能不笑呢?”提起自己的家庭,老人的喜悅與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這根大金鏈子是誰買的?”
郭秀榮。
“俺孫子買的。屋里頭放的還有,你看不看?”老人的可愛讓家人們開懷大笑。
眼前的郭秀榮精神矍鑠、干凈利落,她滿臉笑意地望著兒媳。一提兒媳,她贊不絕口:“兒媳婦每天都把我照顧得很好。我啥時候吃飯、啥時候睡覺、啥時候換洗衣服,她都記得很清楚……”說起兒媳,老人家如數家珍。記者也想讓兒媳說兩句,兒媳羞澀地擺擺手,表示自己只是盡了本分,不值一提。
據老人的大兒子馬洪獻介紹,他母親生于1923年,今年已經101歲了,除了稍微有點耳聾外,身體素質很好,很少生病,也很少發脾氣。
郭秀榮(中)與兒子、兒媳。
“俺娘100歲時,在這樓梯口摔了一跤,有點輕微骨折,沒想到休息幾天后,竟奇跡般康復了。”馬洪獻說,“為提高俺娘的免疫力,又到醫院給她輸了4瓶人血白蛋白。”
“俺娘喜歡干凈。她現在每天早上喜歡早起打掃院子,然后搓洗自己的衣服,不讓她做就不行。”老人的兒媳婦徐秀蓮介紹。
“俺娘愛吃面食,也做得一手好茶飯。年輕時地里活和家務活樣樣精通,搟的面條比軋得還勻稱……”說起婆婆,徐秀蓮滿臉喜悅。
她告訴記者,老人家喜歡喝蜂蜜,幾乎一個月一罐子,說也奇怪,這樣吃了多年不但血糖不高,心臟也非常好。
和別的老人不同的是,老人家說她愛吃香的,尤其喜愛肉食,而且胃口特別好。
“老太太不喜歡我們出去玩。她喜歡我們在家里,她說看著我們舒服。但我們剛圍著她坐下,她又覺得她耽誤了我們的事兒,又吵著讓我們出去。”徐秀蓮說,“其實,婆婆一向善解人意,也從來不給子女們添麻煩,因此贏得了晚輩的尊敬和愛戴。”
“我就喜歡看著你們在我身邊轉悠。”老人家接過話茬,并附在記者耳邊輕聲說,“我那時對婆婆也很好。俺公公去世得早,俺婆婆一個人把俺家那個老頭子拉扯大,你想想她容易嗎?”
百歲壽誕唱大戲 鑼鼓喧天表孝心
晚輩孝老敬親,長輩樂享天倫。2023年5月17日,郭秀榮迎來了百歲壽辰。孫子馬天偉、馬天峰請來了豫劇團為老人家演戲祝壽,吸引了本村及周邊村民圍觀。那場面非常壯觀,可謂人山人海。
“先王爺封我是個長壽星……”戲臺上,演員們用精湛的表演和激昂的唱腔為老人送上祝福;戲臺下,看戲的鄉親們紛紛贊嘆老人因人品德行而長壽、因子孫孝順而幸福。
“大戲一直唱了6天。我們還特意給母親定了一個10層的大蛋糕。親戚朋友都來了,光咱西平的美酒就喝了10來件。”馬洪獻說。
“母親為了這個家辛苦操勞一輩子,給她過壽,讓她高興是應該的。”馬洪獻告訴記者,他們這個大家庭孝老愛親、與人為善。這個大家庭的成員如果全部聚在一起近40人,看到一家人相親相愛,其樂融融,心里真是無比高興。
“我一見老母親上金殿……”壽誕那天,伴隨著豫劇《大登殿》的經典唱段,子孫們簇擁著百歲壽星,個個含淚微笑,喜在心田。
“那天上午,我們全家緩緩地把奶奶推到戲臺前。看到奶奶環顧四周并向來客頻頻點頭,那一刻,我激動得滿眼淚花……”老人的孫媳婦告訴記者,奶奶是該村目前年齡最大的老人。提及長壽秘訣,老人的孫媳婦說,老人善良、勤勞,和鄰里相處和睦,和家人們相敬如賓。
“嫁入這個家10多年了,我從來沒和婆婆紅過臉,拌過嘴。”老人的孫媳婦快言快語。
在良好的家風滋養下,郭秀榮的子孫輩出了5名大學生,有的就讀于本科,有的正在讀研,個個都是奮發有為的青年。這又讓記者想起了老人家一開始說的話:“我天天就想笑……”
家風家訓代代傳,美麗鄉村事事興。“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近年來,西平縣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通過“組織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等形式,大力開展“移風易俗正能量 文明西平新風尚”系列活動,營造了濃厚的人文氛圍,凝聚起強大的發展合力,長壽老人越來越多,后輩子孫越來越強。
幸福食堂添福氣 長壽之鄉出壽星
“我們把孝道文化融入基層治理之中,大力弘揚文明鄉風。楊莊村鄉風淳樸、家庭和睦,家和萬事興,切實提高了老百姓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楊莊鄉黨委書記武星介紹。
楊莊鄉位于西平縣城西22公里處,地處滯洪區,圣人孔子曾在這里設壇講學,保家衛國的合水“抗日圍殲戰”在這里打響,西平縣第一個黨支部“儀封黨支部”在這里成立,有著全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美稱。楊莊鄉人民勤勞能干、孝老愛親、尊師重教,這些社會道德風尚的主流,以及對精神家園的執著和堅守,鑄造了“上善之鄉”的文化品牌。
尊老、敬老、養老、助老是西平縣委、縣政府大力倡導的美德。為了給老年群眾提供全方位的養老服務,楊莊鄉馬樓村建起了老年幸福食堂。中午時分,幸福食堂熱鬧了起來。村里上了年紀的村民,循著四溢的飯香,步入嶄新明亮的幸福食堂。食堂里的十幾張桌子,頓時坐得滿滿當當,有人品嘗著美味的飯菜,有人喝著熱乎乎的湯……
80歲的村民馬秀菊正與幾個老熟人圍坐在一起,邊吃邊聊:“這飯做得比家里還好吃,吃得舒服,還實惠……”馬秀菊笑著豎起大拇指,為村里的食堂點贊。
武星介紹,馬樓村依托村內閑置宅基地和公共區域,籌建了占地270平方米的老年食堂,周邊搭配有長100米的村史長廊,200米的“幸福渠”,196個“共享菜園”。為了建好老年食堂,營造好周邊環境,村治安主任拆除了自家的宅子,村小組長說服親戚讓村里無償使用了一處閑置宅基地。
老年食堂主要從村集體出資、鄉政府撥資、民政部門助資,愛心人士捐資等4個方面籌集資金,從老年生活習慣考慮,以供應早餐、午餐為主。鄉里采取“老人付一點、餐廳讓一點、志愿者助一點、菜園供一點、村集體補一點”的方式,推動老年群體、運營業主、集體經濟三方受益;設置黨員服務崗和志愿者服務隊,參與老年食堂助餐服務;鼓勵老年人用糧食、菜與就餐等價交換,提升老年人助餐積極性;駐馬樓村第一書記牽頭成立監管小組,加強日常運營監管,對老年人助餐服務滿意度達95%以上的村集體從租金中給予補貼“輸血”。
在幸福大食堂,記者聽說一村民的母親孫三妮已經105歲了,便和縣婦聯主席劉瓊以及武星一起前去探望。到孫三妮老人家時,老人家的兒媳婦田翠枝正在陪婆婆聊天。雖然已經105歲高齡,但老人家除了視力有點欠佳外,整個人看上去干干凈凈、清清爽爽,被晚輩照顧得妥妥當當。
孝老愛親傳佳話,移風易俗樹新風。孝老愛親的環境滋潤著這里的每一位老人。截至目前,楊莊鄉有993位80~89歲的老人,有239位90~99歲的老人,還有10位100歲以上的長壽之星。
責任編輯: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