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復提醒是一種隱匿的傷害?
“寫作業抬頭、抬頭,怎么就是記不住呢?”
“都說多少回了,又把這一橫丟了?”
“上完廁所沖馬桶,怎么就不能長點記性?”
你有沒有一個反復提醒的媽,還有一個過度提醒的爸。
鄭州大學附屬腦病醫院(駐馬店市第二人民醫院)精神八科王尊尊醫師提醒您,如果反復提醒是出于真誠的關心、幫助或確保重要事項不被遺忘,那么它可能是一種積極的溝通方式,有助于維護關系和提高效率。然而,當反復提醒變得過于頻繁、無根據或帶有貶損性時,它可能被視為一種隱匿的打壓方式。
一、為什么“反復提醒”是一種傷害
王尊尊醫師指出,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自我決定理論,指人們在滿足基本心理需求后,能夠實現最佳的自我調節和行為表現。簡單的說,就是一個人在滿足基本需求后,會實現獨立自主,自我成就,收獲被他人理解和支持的幸福感。而反復提醒和干涉,會削弱這種內在動機和幸福感。
二、“反復提醒”會帶來什么
增加壓力:反復提醒往往會讓人感到被監視和控制,增加了心理壓力。對方可能會因為不斷被提醒而感到緊張和焦慮,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和判斷力。
削弱自尊:這種行為常常隱含著一種不信任的態度,仿佛提醒者認為對方無法自行處理問題。長此以往,自尊心會受到打擊,變得依賴他人的指示,而失去自主性。
引發反感和抵觸:沒有人喜歡被不停地告誡和指責,即使這些提醒出于好意。反復提醒不僅可能導致關系緊張,還可能引發對方的反感和抵觸心理,反而適得其反。
忽視對方的感受和需求:真正的關心應當尊重對方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單方面地灌輸自己的意見。反復提醒忽略了對方的感受,容易讓人覺得自己的聲音沒有被聽見和尊重。
三、如何提供真正的關心
尊重對方的自主性:信任對方有能力處理自己的事情,給予必要的空間和自由。只有在對方明確表示需要幫助時,再給予適當的支持和建議。
傾聽和理解:關心他人首先要傾聽他們的聲音,理解他們的需求和困惑。通過傾聽,建立起相互信任和理解的關系。
提供支持而非控制:在提供建議和幫助時,確保態度溫和和尊重,避免強加自己的意見。以支持者的身份出現,而不是指揮者。
給予積極的反饋和鼓勵:當對方表現出色或努力嘗試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而不是一味地提醒他們的不足。
寫在最后的話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的成長都是獨一無二的。過度提醒可能遮蔽自我探索的光芒,削弱獨立與判斷力。因此,關愛與指導需適度,用鼓勵與建議助力成長,而非束縛其自由。這樣,我們才能共同見證每個靈魂在挑戰中綻放,繪制生命的壯麗畫卷。
(來源:駐馬店市社會心理服務體驗中心)
責任編輯:王冰之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