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耳朵竟然“掏出”癌癥
駐報全媒體記者 王捷 通訊員 邢小寶
近日,在市第一人民醫院發現一例外耳道鱗狀細胞癌病例。醫生詢問得知,該患者喜歡頻繁掏耳朵,由此分析認為是她頻繁掏耳朵導致外耳道皮膚損傷,細菌進入后引起了病變。
患者周女士平時很喜歡掏耳朵,沒事兒就用那種老式金屬挖耳勺掏耳朵。最近,她總感覺自己的右側耳朵有異常,以為是耳朵有炎癥,可是吃了消炎藥后也沒有改善。除此之外,她的頸部也開始疼痛,到醫院檢查后發現,外耳道有一圈紅色的環形增生且有一些骨質破壞的跡象,高度懷疑是惡性腫瘤。
進一步檢查,結果顯示她患上了外耳道鱗狀細胞癌,且該癌癥已經擴散至腮腺,這正是導致她頸部疼痛的原因。
挖耳朵為什么會得癌癥?據該院耳鼻咽喉科主任介紹,這種癌癥多發于40-60歲的成年人。外耳道皮膚相對較薄,如果頻繁使用硬質物體(金屬挖耳勺、較硬的指甲)清潔耳朵,就可能會劃破、損傷耳道皮膚,進而破壞外耳道的自然防御系統。在這種情況下,細菌容易趁機而入,導致外耳道感染發炎。若外耳道持續受到外部刺激,并不斷經歷炎癥和修復的過程,某些細胞可能會發生變異,最終可能誘發外耳道鱗狀細胞癌。外耳道鱗狀細胞癌都有哪些常見癥狀?耳溢液,多數患者會出現耳溢液,可能是血性分泌物。患者常有長期反復發作的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或外耳道炎病史;耳痛,當腫瘤累及局部神經或骨質時,可能引起耳部疼痛,部分患者可能出現耳道或耳深部難以忍受的疼痛;聽力下降、耳鳴、耳悶、眩暈,如果外耳道腫塊阻塞外耳道或累及中耳甚至內耳,可能出現耳悶、耳鳴、聽力下降和眩暈等癥狀;晚期腫瘤可能因侵犯范圍擴大而出現更多癥狀。
醫生提醒,對大部分人來說,耳垢本來就不用掏。因為耳垢本身對人體
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可以阻擋一些外部的灰塵,耳道內的菌群有自己的生態平衡且有自潔功能,比如當你開口說話、咀嚼以及頭部的活動,小塊耳屎就會松動脫落,所以不要亂掏耳朵更不能頻繁去掏耳朵。
責任編輯:王捷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