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的來信
文/譚文峰
我珍藏著一封書信,那是著名書法家李鐸老師40多年前寫給我的。
我與李鐸老師素未謀面。1977年的一個周末,當時還在部隊的我和沒有執勤任務的戰士一起看電視,那是我們難得的放松時間。那晚,一檔書法節目中一位揮毫作書的軍人深深吸引了我。軍人正值壯年,一身戎裝顯英武之氣,提筆作書如行云流水。書法作品飄逸靈動,用筆老辣,筆法嫻熟,筆風穩健,令人不由擊節贊嘆。我當即記下了他的名字和單位——李鐸,供職于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接下來的日子,出于對名家的仰慕和強烈的求知欲望,我萌生了向其去信求教的想法。我鼓起勇氣,以首都警衛戰士的名義給李鐸老師寫了一封求教信。信寄出后,我心中忐忑不安,作為一名普通的戰士,給名家寫信,他是否能夠理解我?
不久后的一天,通訊員鞏祥州興沖沖地給我送來一封厚厚的來信,是李鐸老師寄的。大大的牛皮紙信封里,不僅有飽含真情的書信,還有其創作的靈動灑脫的書法作品。我手捧來信,心中溢滿感動。
我于1978年初春復員。從部隊到地方,全新的環境,陌生的崗位,有些不太適應。如何盡快融入新的環境,把新崗位的工作做好?如何安排業余生活,有效提升書法研習水平?我再次以書信的方式求教于李鐸老師。
不久,李鐸老師的回信到了,又是一個厚厚的信封,信中又附贈了珍貴的書法作品。信中,李鐸老師用軍人通信特有的語言風格寫道:“譚文峰同志,你好:來信收到,遲復為歉。”寥寥數筆,簡潔明快,態度謙和,樸實真誠,博大的胸懷和格局躍然紙上。
接下來,老師直奔主題:“從軍隊到地方,確實是一大轉變,但只要保持和發揚部隊的傳統作風,與地方同志團結共事,相信還是可以把工作搞好的。”話語不多,語調平和,字里行間浸透著李鐸老師對一名普通退伍士兵深深的關愛。
對于我提到的書法問題,李鐸老師以謙和的語氣寫道:“至于書法,這是一種愛好,如能從百忙中抽出一點時間,進行研究和練習,仍然是會有長進的。學書無捷徑,苦練出功夫,除此沒有別的辦法。不知對否,請酌。”信中沒有居高臨下的空洞說教,儼然老朋友般理解尊重。
洞察世事,在人際交往中感覺有種規律,越是有大本事的人越虛懷若谷、謙遜溫和,越有包容萬物、寬待眾生的胸懷和格局,越能行穩致遠,事業精進。李鐸老師之所以能成為軍博研究員、享受國家特殊津貼的文職將軍、全國著名書法家、中國書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是因為他除孜孜不倦的追求外,還有厚積的德行和人格魅力。
古人曾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自高”“與蜜蜂為伍,常沐花之芬芳,與智者同行,必能升華境界”,即便凡夫俗子,在能人雅士潛移默化的感染中,也會在不經意間拓寬視野,提升層次。
好多年過去了,我常常拿出李鐸老師的來信細細品味,這信如久藏的老酒,開壇即溢出醉人的醇香……信中遒勁的書法讓我振奮、真誠的關愛讓我溫暖、親切的教誨讓我感動。
一句善言,可以讓人受用一輩子,一封飽含真情的來信,可以讓人溫暖一輩子。40多年間,李鐸老師的來信一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從部隊復員,工作幾度轉換,我謹記李鐸老師“保持和發揚部隊傳統作風”的囑咐,做到待同事誠心,對工作盡心,讓組織放心。業余時間,我按照李鐸老師的教誨,研習苦練,筆耕不輟。
智者曾言,“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成功必須努力。”慶幸的是,經過不斷努力,我的書法作品有幸在李鐸老師工作的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正式展出;近些年又有書法書籍出版問世,也算有了一些長進?;赝麃頃r路,雖無大作為,但未虛度光陰,心中甚感欣慰。
常想起那句特別暖心的話:“人生最美的相遇,不是在路上,而是在心里。”時近半個世紀了,天長日久的回味,李鐸老師來信中傳遞來的啟迪激勵,愛心暖意,已融入我的生命。作為普通的退伍老兵,我會永遠將李鐸老師的來信作為我不斷前行的動力。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