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長壽之鄉 打開長壽錦囊 記者帶你聆聽百歲老人的故事之周月:熱心助人結善果 幸福生活感黨恩
記者 許靜
歲月滄桑說往事,孝善文化譜新篇。
連日來,記者走進中國長壽之鄉——西平縣,采訪了十多位百歲老人,他們用樸實的語言描繪時代變遷,用善良的笑容表達出對黨的感恩和對生活的熱愛。他們走過百年歲月,享受著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晚年生活。對于家庭來說,百歲老人是寶貝;對于社會來說,百歲老人是一部見證了生活變化和時代變遷的歷史。他們長壽的秘訣也受到越來越多的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
7月10日,在西平縣婦聯主席劉瓊、縣作協主席田春雨的陪同下,記者慕名去西平縣權寨鎮老溫村委孫莊自然村采訪101歲的周月老人。
下面,請您跟隨記者的講述,在一幅幅畫面中尋找長壽秘訣,感受長壽之鄉的無窮魅力……
魅力權寨宜居地 百歲壽星多慈祥
進入權寨境內,映入眼簾的是一臺臺大型風力發電機,陪同采訪的權寨鎮鎮長謝小聘介紹,這是權寨鎮通過優化營商環境,落實“萬人助萬企”各項措施,招商引資而來的天恒、柏電兩家風力發電工業項目,該項目目前共有并網風力發電機24臺,2023年發電量達1.5億千瓦·時,實現稅收120余萬元,各項政策的落實,將惠民便企落到實處、取得實效。另外,權寨鎮素有“中州名鎮”“大銅器藝術之鄉”等美譽,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美麗的自然風光。
得知記者要來采訪,孫月的大兒子孫海波、二兒子孫海山和大兒媳婦李玉蘭早已將小院收拾得干干凈凈。
“媽,有人來看您來了!”周月老人在午睡中還沒醒來。孫海波在床前輕輕喊了一聲,老人便睜開了眼,很快披衣下床,手持拐杖來到客廳。老人家五官精致,面容安詳。不難看出,年輕時是個美人。看到家里突然來了這么多客人,老人家顯得有點局促,但隨著兒子的解釋,老人家很快又笑容滿面,她拿著西瓜讓讓這個,讓讓那個,看大家推辭,便帶頭吃了起來。看到老人家那可愛可親的樣子,大家都忍不住笑了起來,屋子里洋溢著歡樂的氣氛。
孫海波告訴記者,母親生于1923年8月5日,一共生有兩個孩子,他和弟弟孫海山。這些年,他在西平縣宋集鎮開了一個預制廠,也常把老母親接過去居住,母親有時候也會住在弟弟家。但母親最喜歡一個人生活,經常回到她和父親曾經的小屋居住,她喜歡自己烙個小油饃、搟個面條、做個菜饃等,晚上面稀飯甩個雞蛋碎,這樣周而復始,百吃不厭。
仁濟鄰里妙偏方 樂善好施好心腸
“俺媽有病一般都是自己治,基本上沒去過醫院。”周月的兒媳婦李玉蘭介紹,婆婆常說,民間偏方治大病。有時候,婆婆拉肚子,家里人慌著要送她去醫院,可老人家擺擺手,自己炒了一把面,然后用開水沖成糊狀,連喝兩天,不但拉肚子止住了,還感覺胃里熱乎乎的,渾身有使不完的力氣。
對于常人來說,感冒發燒有時候不但要吃藥,還需打針。但老人家對感冒發燒有自己獨到的“針灸”方式——她用手掐掐眉頭,掐掐肩胛骨,有時候還用針在眉頭戳破一點皮,隨著一股紫血冒出,很快發熱消失,神清氣爽。
吃多了胃脹不舒服,老人家用雞內金在鍋里炕焦,然后沖水喝;上火了喉嚨疼怎么辦?老人家跑到田埂上去挖魚腥草……
周邊十里八鄉的鄉親也喜歡去找老人家討要食療“偏方”。老人家胸懷寬廣,心底無私,樂善好施,不求回報。“人家花錢買禮品,拿著錢來感謝我,我就讓他趕快拿回去,我不要人家的東西,不吃人家的東西。人活著,這一輩子誰還不求誰幫忙呀?”周月說。有村民這樣評價她:這個老人做了一輩子好事,她不長壽誰長壽啊!
“俺娘年輕的時候,非常勤勞,人也熱情,經常幫助鄰里做一些零活,幫助嬸子大娘家縫補衣服、被褥、蚊帳等,幫助人家看看孩子,照看下家門等,從來不貪圖別人的東西。”孫海波說,母親是一位勤勞善良的人,村里不管誰家有什么事需要幫忙了,她都主動去幫助人家。東邊鄰居家的閨女出嫁,她去幫助縫制喜被子;西邊鄰居家的兒子結婚,她去幫助燒水做飯,接待賓客。與村里的老少爺們和睦相處一輩子,從來沒有和別人紅過臉。
或者也想沾沾百歲老人的喜氣,或者想聽聽記者的采訪,小院里涌來很多人,像過年一樣的熱鬧。
“嬸子,你瞧瞧我們是誰?”隨著一聲喊叫,百歲老人身后站著3個中年婦女,笑意盈盈地看著老人。
“蓮、尊、秀芝!”老人家一一辨認,并清晰地說出了三個人的名字。大家驚喜地一聲尖叫,七嘴八舌地圍著記者講起了老人的好。
村黨支部書記溫威告訴記者,老人家去年百歲生日時,親戚朋友都來祝賀,光臺子上老人家的直系親屬就有50多人,那場面真叫一個“壯觀”。
行云流水烙焦饃 西平美食故事多
在老人家的院門口,堆了很多柴火,老人的兒子說:“俺媽現在還能一個人做飯,她習慣用鏊子烙饃,做焦饃、烙饃、做菜饃,樣樣在行,還習慣燒柴火。”
101歲還能做這些?見記者面露驚訝,周月老人用目光掃向兒媳婦,她想向記者展示一下。
很快,兒媳婦端來了和面盆子,只見老人家去洗了手,然后把碗里的水“胡亂”甩入面盆,很快,光滑柔軟的面劑子就和好了。
在百歲老人的手中,搟面杖聽話地來回滾動著,面劑子也逐漸伸展開來。不一會兒,一張薄、勻、圓的面餅便呈現在記者眼前。在大家的嘖嘖贊嘆聲中,老人家又用搟杖玩魔術似的讓面餅翻了“跟斗”,惹得大家開懷大笑。
“這張餅,可以做焦饃,也可以烙饃……”老人家娓娓道來。
但由于老人家年事已高,介紹得斷斷續續,記者又參考了網上一些資料,原來,這些西平美食早在許多年前便以獨特的風味已經伴隨了西平人歲歲年年……
西平烙饃獨具特色,且由來已久。相傳明嘉靖年間,汝寧府知事率眾赴各地勘察災情,在勘察西平重渠、儀封一線時遇大雨,便落腳在一農家庭院。古時候吃飽肚子已很困難,白面尤其稀缺,女主人便以巧手應對,盡取家中白面,加水攪團,慢慢搓揉,一邊支鏊加火,一邊用小搟杖一圈一圈將面團搟圓,片刻之內,來回三翻,表面細泡均勻、微微泛黃的烙饃便出鍋了。烙饃大而薄,每張面量很小,雖然白面總量不多而烙饃數量眾多,能供眾人多次取食。至此,烙饃的做法和吃法在附近傳開,直到上世紀末,西平農村還沿襲著烙饃招待客人的傳統。
西平烙饃味美,焦饃更具特色。焦饃的原料是面和芝麻及香湯,放入適量的鹽,或者鹵湯適量,揉和成面團,用小搟面杖搟成圓形面片,放在燒熱的鏊面上烘烤至熟,金黃焦脆,香氣四溢,香酥可口。西平有首順口溜:“西平的女人巧又賢,烙的焦饃薄又圓。大風一吹過洪河,攆得快了到漯河,攆得慢了到黃河。”過去的年代,糧食少,家中招待客人或有人外出攜帶干糧,都是自己做焦饃。做出的焦饃香酥可口,既快又省面,它傳承著西平的飲食文化。
西平人不但愛吃烙饃和焦饃,對菜饃也情有獨鐘。相傳明崇禎十年,李自成攻克西平,義軍遍挖地中野菜做菜饃充饑,并把軍糧分給五溝營的窮苦大眾。百姓感激涕零,高呼“闖王萬歲”,隨后也效仿義軍做菜饃吃,菜饃在明末盛行于西平全境。
時至今日,即便各種美食美味繁多,但烙饃、焦饃、菜饃仍舊是西平人的日常面點,不離人們的餐桌,且以其獨特風格,傳至大江南北。如果有客人來,西平人習慣這樣招呼:“來,嘗嘗俺西平的烙饃!”曾有人這樣夸贊西平烙饃:“薄如紙,輕如煙,火中能點著,吹能飛上天。”足見西平人廚藝精湛,做面食的手藝尤為高超。
如今,西平人做美食堅守傳統工藝,味道純正。周月老人年過百歲技不離手,烙饃行云流水,一氣呵成。除此之外,老人家還向記者展示了搟面條、穿針引線等絕活,煙火氣息里,蘊含著勞動人民的生活智慧!
孝善文化潤心田 政策暖心出壽星
在周月老人家中,親朋好友娓娓道來,百歲壽星笑意盈盈。鏡頭中,一幕幕溫馨的場景讓記者不禁心生溫暖與感動。記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在西平,孝善文化已經根植于每個人的內心深處;敬老愛老的各項措施,已經落實到每一位黨員干部和各級工作人員的日常工作中!
采訪周月老人過程中,她不但告訴記者兒子、媳婦好,孫子、孫女好,另外,她還不停地感慨現在生活好,西平小麥72變,變著花樣吃,頓頓是美食。
“縣里、鎮上和村里的干部經常來看我,我也不太認識誰是誰,就覺得他們可親熱……”周月老人拉著縣婦聯主席劉瓊的手,不停地念叨著。人美心善的劉瓊,關愛老人,熱心公益,多次隨記者看望百歲壽星,已經成了很多老人的貼心人。
采訪回去的途中,記者和劉瓊談起了老人家的兒媳婦李玉蘭。劉瓊說,李玉蘭也是72歲的老人了,但她把婆婆視如親娘,照顧得無微不至,婆婆偶爾有點脾氣,她也從無怨言。
據謝小聘介紹,權寨鎮文化厚重,民風淳樸,是中州名鎮,書畫之鄉,西平縣現有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30多人,權寨居全縣之首。
“西平縣正是因為有了孝善文化的熏陶,有了好的家風家教家訓,才有了許許多多像李玉蘭一樣的好媳婦,正是有了這么多的好媳婦,才有了這么多的百歲老人……”劉瓊自豪地說。
近年來,西平縣把“孝善文化”作為加快破解“十化問題”的切入點,把孝善貫穿于立家、立村、立鎮、立縣之中,實現了家風祥和、民風淳樸、鄰里和諧的生動局面,這,也是老人們長壽的原因之一吧!
西平縣百歲老人的長壽密碼是什么?田春雨好像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說,西平縣被授予“中國長壽之鄉”也算實至名歸。目前,西平有100多名百歲以上的長壽老人,他們的平均預期壽命為79.6歲。這主要得益于“生態好,環境美,住得可心;水土好,作物優,飲食放心;產業好,保障足,生活舒心;政策好,福祉厚,養老安心。當然,還得益于藝術的熏陶和文化的滋養”。
嫘祖故里多喜樂,長壽之鄉看西平。
洵似人間真瑞,居然天上神仙。鏡頭中的百歲老人,不僅述說著歲月滄桑,同時也把自己的百年經歷化作音符,譜寫了一曲催人奮進的時代頌歌!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