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白芝麻
□ 馬清漪
記得一次聽課,老師出了個謎語,謎面是“一根蔥,直到梢,開個花來節節高,人人話我有福氣,老來還受棒頭敲”,讓大家猜謎底。由于熟稔家鄉農作物習性,我脫口而出:“芝麻。”
我的家鄉平輿盛產白芝麻。“中原百谷首,平輿芝麻王。”豫東黃淮平原上溫暖濕潤的氣候、充足的陽光照射、豐沛的雨水滋潤,都為芝麻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環境,尤其是砂姜黑土和黃棕壤獨特的肥沃土壤,最適宜白芝麻的種植。
萬物生長各有時,家鄉人傳承著中華幾千年春生夏長、夏耕秋耘、秋收冬藏的農耕文化,在種植白芝麻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總結歸納了無數朗朗上口、流傳于世的農諺,以“旱芝麻,澇小豆”“天旱收一半,雨澇不見面”解讀白芝麻的耐旱特性;“好地種芝麻,芝麻結莢密;薄地種芝麻,芝麻莢稀稀”道出了芝麻播種與土壤地力的關系;“小滿芝麻芒種谷,過了立夏種黍黍”“小滿種芝麻,一畝一石八”揭示了種植芝麻的最佳時間。
四季輪替,周而復始,多彩的夏季也就成為種植芝麻的絕佳季節。在碧藍天宇之下、曠野田疇之上,不幾日種子就從地下萌出幼苗,成熟后枝葉繁茂,潔白如云的花朵粲然綻放,散發出淡淡的清香,植株與花朵綠白相間、相映成趣。隨后其上的花漸漸次第開放,每開一次,就拔高一節,這就是“芝麻開花節節高”的由來。這種奇特的現象被人們賦予了美好的寓意和期冀。
經過數月醞釀,一個個芝麻梭子在大自然的照料下變得豐盈飽滿。收割后,人們小心翼翼地將白芝麻成捆倒立在一方大大的簸箕里用木棍輕輕地敲打,蒴果自然張裂,掙脫了窠臼的籽粒,抖落身上的束縛,顯露它的真容。家鄉人喜愛白芝麻不僅源于它素有“百谷之冠”的美譽,還在于它獨特的食用價值、營養功效和極廣的食用范圍。白芝麻可作為輔料制作成餐桌上各種美食小吃和美味佳肴。芝麻葉豆面條是老家知名的傳統小吃,還將芝麻葉開發成便攜裝,聊慰游子的思鄉之情。逢年過節,家鄉人烹飪出傳統美食油炸麻葉,六月初六烙焦饃都要用到家鄉的白芝麻,就連制作美食、點心、果子都離不開白芝麻的加持。特別是春節炸馓子用的純粹的芝麻香油,在日常飯菜和湯里滴幾滴,頓時香氣四溢,芝麻油的清香彌漫滿屋。涼拌菜時,要用芝麻鹽、芝麻醬佐餐,或煲上一碗湯,淋幾滴芝麻香油,沁香撲鼻,透徹五臟六腑,香到骨髓心頭。
如今被南方人稱為麻油的小磨香油供養了外鄉人的腸胃,滋養了人們的生活,早在宋代就有人寫出“小磨不知夢深處,香名美譽貢王侯”的詩句,難掩對芝麻油的青睞與珍愛。
白芝麻全身是寶。古代養生學家陶弘景曾說:“八谷之中,惟此為良,仙家作飯餌之,斷谷長生。”詩人王昌齡詩中用“百花仙醞能留客,一飯胡麻度幾春”來贊美它。就連芝麻秸稈也大有用場,八月十五烙焦饃,芝麻秸稈可當柴燒,芝麻秸稈在鏊子下充分燃燒著,火點較低,賦予鏊子下的熱度與搟出的薄薄饃胚,演繹著“煮豆燃豆萁”食物的完美組合,烙出來的焦饃焦黃酥脆,令人回味無窮,那種滋味時時回蕩在我的心頭。
責任編輯: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