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決打贏 “三夏”生產攻堅戰丨沃野澎湃新力量
堅決打贏“三夏”生產攻堅戰丨沃野澎湃“新”力量——“從‘三夏’新質生產力看河南農業強省建設”系列觀察之三
□本報記者 趙一帆
5月31日,正值“三夏”大忙。當天,全省小麥收獲過半,麥收進入高潮。
記者駕車從漯河高速口到召陵區、再到舞陽縣,一路麥香陣陣,卻鮮見成群結隊的收割機大軍。
這背后,隱藏著不少新變化。科技和機械化進步讓收割效率大大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流轉托管,把小田變大田,農業機械化有了大展拳腳的機會;社會化服務組織通過大數據優化農機服務……農田涌動新質生產力。
新主體串聯新圖景
1個人管理2000多畝麥田,不僅生產井井有條,效能還逐年攀升……在舞陽縣馬村鄉前桃村,過去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辛,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改寫。
這2000多畝麥田的主人叫朱振興,是當地有名的種糧大戶。和小而散的傳統小農種植模式相比,流轉土地連片種植優勢良多。
朱振興給記者分析:看成本,大戶購買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量多價優,連片的大田讓機械集中作業,少走“冤枉路”,減少支出;看質量,集中管理“死角”少、效果好、效益高,小麥品質相應也高。
除了流轉的2000多畝地,朱振興的農機合作社還為周邊2.3萬畝麥田提供托管服務。“從種到管、從技術服務到農資供應,只要村民一個電話,我們就能上門服務,外出務工的村民也能有個好收成。”朱振興說。
耕地細碎化一直是制約農業生產規范化、集約化、機械化的重要阻礙,但通過流轉、托管,小田連成大田。6月1日,朱振興托管的2.3萬畝小麥全部收獲完畢,僅用了3天。
加快建設農業強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多年來,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重構小農生產方式,將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多種糧、種好糧,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出了巨大貢獻。
數據顯示,全省注冊登記農民合作社19.8萬家,納入家庭農場名錄系統的家庭農場達到26.2萬家。不斷延伸服務新場景,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由傳統種養業向農產品加工、服務業拓展,走向糧經結合、種養結合、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空間不斷拓寬,新質生產力不斷迸發。
農機服務走向云端
6月1日正午,漯河市召陵區氣溫直逼37攝氏度。坐在辦公室電腦前,金土地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謝國兵熟練地打開“河南農機云”平臺中的“漯河區域農機中心服務管理”軟件開始辦公。
“合作社16臺收割機都在工作中,農機手朱大清正在前往召陵鎮拐張西村收割,今天他已經累計作業74.8畝。”指著電腦屏幕,謝國兵向記者介紹,“合作社成員的工作情況清晰可見,管理起來得心應手。”通過“河南農機云”平臺,謝國兵還與新鄉等地簽訂了小麥跨區機收作業訂單,農機手可以精準跨區作業,不用再跑冤枉路。
朱大清也對這個平臺贊不絕口。依靠安裝在收割機上的北斗智能監測終端,干了多少活、干得怎么樣都有憑有據。
到達作業地塊后,朱大清點擊“開始作業”,2個多小時后“結束作業”,彈出收割的面積“23.6畝”。“數據精準,也省去了人工量地的麻煩,收割效率大大提高。”朱大清說。
“農戶使用起來也一樣便利。”漯河市農業機械技術中心信息服務部部長張紅濤說,在平臺上,農戶可以搜到距離最近的收割機,點擊“聯系機手”可直接電話預約收割。
“河南農機云”平臺由河南省農機農墾發展中心與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合作開發,2022年正式上線。作為第一批試點城市,漯河已“入網”各類農業機械2542臺(套),其中聯合收割機749臺,入駐機手1953人,指揮調度機具2000余臺(套)。
麥熟一晌,龍口奪糧。“這個系統可以實現對農機的精準調度,也可以看到收割機、農機維修點及服務中心、烘干機的具體位置,實時監測全省小麥機收進度。”省農機農墾發展中心農機裝備處一級科員趙華威說,通過兩年試點,“河南農機云”平臺已經開始在全省推廣,今年麥收期間,全省將新增農機作業監管終端設備4萬臺。
農業要強,裝備必須強,大數據則為農業裝備插上翅膀,給農業發展提質增效。
“信息技術等深刻變革,需要以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以及生產托管、服務外包等新型經營形態承載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省農業農村廳有關專家表示,河南農業現代化,將從這些“新模式”中不斷澎湃出“新的力量”。
責任編輯: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