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三妮:樂觀豁達過百歲 妙語連珠談人生
摘要:因為老人人緣極佳,村里人去縣城途經譚店鄉(xiāng)養(yǎng)老院時都會幫老人去看望一下富兒,順便帶點吃的。
走進長壽之鄉(xiāng) 打開長壽錦囊|記者帶你聆聽“百歲老人”的故事——朱三妮:樂觀豁達過百歲 妙語連珠談人生
記者 許靜 見習記者 趙永濤
有人說,百歲壽星已走到三界外,不歸閻王管。
在西平縣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流淌著嫘祖文化的血脈。嫘祖,作為華夏民族的偉大母親,她的愛如同涓涓細流,五千年來滋養(yǎng)著這片土地的每一位兒女。在西平縣譚店鄉(xiāng)大姬莊馮莊村,有這樣一位母親——一雙小腳,跨越了兩個世紀,如今百歲有余,卻耳聰目明,精神矍鑠;她沒上過一天學,卻出口成章,妙語連珠;她心地善良,樂觀開朗,可謂行善一生,自得天佑。她經歷諸多苦難,卻見不得別人疾苦,喜歡幫助他人,臉上總是笑意盈盈,頗受村民的敬重和愛戴。
她,就是西平縣譚店鄉(xiāng)大姬莊馮莊村104歲的朱三妮。
百歲老人的風趣幽默
4月28日,記者慕名前去采訪,沿途鮮花盛開,蔬菜瘋長。“譚店鄉(xiāng)大力發(fā)展蔬菜瓜果產業(yè)”的條幅迎風擺動。在一個鮮花盛開的巷子里記者見到了朱三妮,老人家看上去滿面紅光,笑容燦爛。
“奶奶,您多大了?”記者問。
“你說多大就多大!”老太太的回答是如此幽默詼諧。
記者拿起老人家的身份證看——朱三妮,1921年5月24日。
“我是瞎子擠眼——不識字。”還沒等記者再問,老人給記者來了一句歇后語。
“和兒媳婦處得咋樣啊?”
“我不罵她,她也不會罵我,我從不給俺娘掙噘(罵的意思)。”
簡單幾句交流,老人樸實的話語中透著諧趣,顯然,她活得很是通透。
長壽之鄉(xiāng)的母子情深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朱三妮是家里名副其實的老祖宗,五代同堂,老人生有四個閨女,三個兒子,其中有一個兒子智力障礙,名字叫富兒,住在譚店鄉(xiāng)養(yǎng)老院,今年也已80多歲。
提到智力障礙的兒子,老人家說,我前幾天還推著輪椅去看他,如果鄉(xiāng)里沒有養(yǎng)老院,俺那個富兒可能早就不在人世了。
村干部姬付成講了一件事兒,讓記者不禁潸然淚下。因為老人人緣極佳,村里人去縣城途經譚店鄉(xiāng)養(yǎng)老院時都會幫老人去看望一下富兒,順便帶點吃的。母子連心,富兒也總讓鄰居給老娘捎回來一個蘋果或者一個桔子。“那是養(yǎng)老院發(fā)的,富兒不舍得吃,讓給他老娘帶回來。別看他癡癡傻傻的,卻時刻記掛著老娘……”姬付成動情地說。
也因為這個故事,觸動了記者內心深處,5月7日,記者陪著老人家一起去了一趟養(yǎng)老院,80歲的富兒見到104歲的母親,像個歡快的孩子,他一把扯住母親往院子里走,見到富兒那一刻,老人家所有的等待和牽掛都化作幸福的笑容,富兒撒嬌地摸著母親的臉,此時此刻的母子情深,讓在場人淚水打濕了眼眶。
老人叮囑富兒在這里要聽話,不能和人打架,“娘老了不中用了,現在有國家照顧你,娘也就放心了,俺的富兒有福啊!”老人口中喃喃道。
臨近黃昏,老人家依依不舍地和兒子告別。就在車門即將關閉那一刻,富兒從兜里摸摸索索掏出一個珍藏已久的蘋果塞給老人:“娘,你吃,給你吃!”
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娘啊娘,我對這世界懵懵懂懂,唯對你情深意重!
老人的兒媳婦趙欒告訴記者,婆婆對晚輩非常好,96歲時還能蒸饅頭,包餃子,編鍋蓋。這些年心疼她,不讓她做了,她有時候還偷偷地干。婆婆之所以活到現在,除了她自己心胸豁達外,俺那個大哥一直是她的牽掛,俺婆婆曾對我說過,‘老天爺不讓我走,我走了富兒咋辦?你們對他再親,哪有娘親?’”
對于自己高壽,老人顯得很平靜,她淡淡地說:“從前的日子不管提,俺掌柜的是喂牛的,也只是每頓吃個半飽,我更不用提了,也是饑一頓飽一頓,但我們得養(yǎng)活幾個孩子啊,啥辦法?我晚上織布、紡棉花、做衣服,白天去下地,就這樣一天一天熬出來了。關鍵是,俺那個富兒,在我心里掛著呢,不敢走……”
嫘祖故里的繅絲制衣
嫘祖是人母,西平是故土,和嫘祖母親一樣,老人家美麗聰慧,也會繅絲制衣……
趙欒說:“俺婆婆視力很好,現在還能穿針引線呢!”
“閨女,你不信嗎?”老人見記者詫異,用眼神“命令”兒媳拿針線過來,她要向記者展示才藝。
老人左手捏著細針,右手捏著線頭,僅僅幾秒,便熟練地把線頭穿進針眼兒,這樣的速度讓記者也只能“望針興嘆”。如果不是站在眼前,記者無法相信眼前這位104歲的老人,還能穿針引線,還能縫縫補補,真可謂,嫘祖故里奇女子,西陵之女不一般。
“那些年,家里所有的小孩兒衣服都是我做的,小時候養(yǎng)過蠶,紡過棉,都是跟著俺娘學的,俺娘絞衣服時我站在旁邊看著,看著看著就會了。”
看著記者仰慕的眼神,老人愈發(fā)得意,她說有的針線活兒她閉著眼睛都能做出來。或許是年齡大了,她對于自己的身體并不滿足:“如果再年輕幾歲,我還能做出很多衣服來!
老人不但心靈手巧、擅長針線,而且熱心快腸,心地善良。村干部說,誰家有紅白喜事,老人都喜歡前去幫忙,全心全意且分文不取,如今雖年過百歲,但手藝也沒放下,她還推著輪椅前去指導。
記者采訪的時候,不斷有鄰居來看望,不斷有人夸老太太,老人張羅著讓身邊人都坐下說話,104歲的老人,腰板筆直,走路穩(wěn)健,動作也十分利索,且不停給身邊人開著玩笑,逗得大家開懷大笑。
現在,朱三妮老人依然用她的雙手,為孩子們縫制衣服,她的一針一線都充滿了對兒子的愛,這份母愛,在嫘祖故里、長壽之鄉(xiāng)如同初夏的陽光,豐滿、溫熱、明亮、光彩照人。這份母愛,隨著鄉(xiāng)村振興的潮水,國家養(yǎng)老機構的完善,不斷向前流淌。
百歲母親的笑對人生
“俺娘命大,這輩子沒生過什么病,疫情期間也沒陽過。”老人的兒子武銀川告訴記者,老太太身體素質很好,日子雖平平淡淡、也沒病沒災。
“有,只有一次!”老人搶過話茬兒。談及往事,她記憶猶新。1998年,老人得了重孫子,全家人高興,買了肉包了餃子,老人高興,一口氣吃了兩大碗。這下不好了,飯后半小時老人開始肚子疼起來,且渾身沒力氣,村里長者說吃餃子是個誘因,也可能老人時日不多了……誰知折騰了一會,還沒來得及把老人送往醫(yī)院,老人又沒事了。
“知道不?閨女,我吃鐵都沒事!喝涼水更有味兒!”聽著老太太幽默的話語,院子里傳來了一陣陣歡笑聲。
“俺媽就是個奇人,真的,她幾乎從來不喝熱茶,只喝涼水。”趙欒說。
與過去采訪的百歲老人不同的是,老人的飲食習慣有點非同尋常。吃餃子、吃饅頭、吃蒸面條都不配稀飯、不喝面湯、不就熱茶,只喝水管里的涼水,居然也不會生病。
老人說:“開水沒味兒,涼水有味兒,所以我就只喝涼水。而且,喝涼水,不塞牙,哈哈哈……”
和大多數西平老人一樣,老人的飲食習慣是饅頭、蒸面條、撈面條,喝涼水。
老人的幽默細胞在采訪中也可見一斑,她不停地說著笑著,記者每問一個問題,她都能風趣地解答。對于她如何高壽,老人說:“閻王爺不收我,那我咋辦?只能好好地活著啊,哈哈哈哈!”
老人的話,樸素中蘊含著哲理,而且還有著自己的理論,讓記者也受益匪淺。鄰居說,老人的長壽,除了自己性格樂觀開朗外,當然和兒孫的孝順是分不開的,無論是兒媳還是幾個孫子,都把老人視若“寶貝兒”。
告辭時,老人熱情地拉著記者的手說:“馮莊村五天大戲,你不去瞧瞧嗎?我就是天天推著輪椅去的,人多著呢!”
104歲還能去看戲?記者又一次被驚到了。 “您還聽得懂嗎?”記者問。
“會看的看門道,聽不懂的看熱鬧啊!”聽,老人的金句又來啦!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超脫的境界萬里挑一。采訪結束后,記者印象最深的,并不是老人的年齡,而是仰慕她的心地善良,她的幽默風趣,她的樂觀豁達,以及她對親人深沉的愛戀。老人信仰“一生行善才是福”的人生信條,并以此作為家訓教育兒女,采訪中,老人反復提起自己“心里坦蕩”、“心里安靜”“心里不藏事”。走過百年歲月,跨越兩個世紀,老人經受了太多風雨、太多艱辛、太多磨難,但她骨子里卻保有那份難得的樂觀與善良。笑對人生,生活自會贈予巨大的能量;心懷善念,更能快樂自己溫暖他人。母親節(jié)將近,讓我們祝福老人身體健康,快樂生活,也愿我們每個人心中裝滿善良和樂觀,為社會增添更多福氣與和諧。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