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麥中后期田間管理技術
□ 馮輝
清明已過,此時大麥已經進入抽穗灌漿期,也是大麥生長田間管理的關鍵時期,隨著氣溫穩步上升,加上前期陰雨連綿天氣持續多日,田間病蟲害隨之活躍起來,因此,及時做好大麥田中后期田間管理工作,促進籽粒灌漿、穩穗數、增粒重,促成大穗多粒,對提高大麥產量和品質,實現豐產豐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因地施策,加強肥水調控。大麥開花期至開花后10天左右,若墑情適宜,則不必澆水。注意關注天氣情況,如果大麥抽穗后10天左右無有效降水,應適時澆好灌漿水,澆水時應控制水量,不宜大水漫灌,適時澆灌可以保證大麥籽粒正常灌漿,提高籽粒飽滿度,增加粒重,改善田間小氣候,抵御干熱風的危害。此期澆水應特別關注天氣變化,不要在風雨天氣前澆水,以防倒伏。
二、加強病蟲監測,科學防控病蟲危害。對于大麥紋枯病,應及時挑治,防早防小,每畝可用12.5%的禾果利烯唑醇可濕性粉劑20g~30g,或15%的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g,每畝加水50kg噴霧;針對銹病、白粉病發病田塊,可以在發病初期每畝用15%的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克或25%的烯唑醇可濕性粉劑50克~60克兌水30千克~40千克,根據發病早晚和流行快慢連續噴藥1~3次,每次間隔7~15天。如果施藥后4小時內遇雨,雨后應及時補施。防治蚜蟲,大麥抽穗后每百穗蚜量達到或超過500頭就要及時防治,每畝用10%吡蟲啉10g~15g、50%抗蚜霧可濕性粉劑10g~15g或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ml~30ml,以上任意一種加水50kg噴霧均可。發病較重的田塊可間隔7天~10天再噴施1~2次,注意調換施藥品種。灌漿期發病的田塊由于植株較大,不容易打透,每畝可混配40%氧化樂果40ml~50ml進行復合防治。
三、落實防災減災措施,確保豐產豐收。大麥倒伏后,會造成白粉病等喜濕性病菌大肆浸染繁殖,病害發生嚴重。所以對于倒伏大麥田,要及早噴施三唑酮等殺菌劑,減輕倒伏病害次生危害。對于灌漿中期以前倒伏的麥田,不需要人工扶起,避免莖稈折斷。灌漿期間噴施葉面肥,一般可以選用2%~3%尿素水溶液或0.2%~0.3%的磷酸二氫鉀水溶液,促進大麥粒重的提高。
大麥生育后期易發生干熱風,能使大麥青枯、炸芒、逼熟,從而嚴重影響大麥的產量和品質。防御干熱風,可在大麥孕穗、抽穗和揚花期,各噴一次0.2%~0.4%的磷酸二氫鉀溶液。使用時注意,該溶液不能與堿性化學藥劑混合施用。另外,用20毫克/千克濃度的萘乙酸在大麥開花期和灌漿期噴施,可增強大麥抗干熱風能力。為加速大麥后期發育,增強其抗逆性和結實性,可用100克硼砂兌50千克~60千克水,在大麥揚花期噴施,或在大麥灌漿時每畝用0.2%硫酸鋅溶液兌水噴施。
四、落實好“一噴三防”。灌漿期可將殺蟲劑、殺菌劑、葉面肥等植物生長調節劑或微肥混合,進行“一噴三防”,延長葉片功能期。一般每畝可用磷酸二氫鉀150克~200克、10%的吡蟲啉10克~15克和15%的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克,兌水30千克~40千克進行噴霧,對于防蟲、治病、防早衰和預防干熱風、減損增粒重具有多重效果。大麥揚花期噴藥時,應避開開花授粉時間,一般在10時以后進行噴施,要注意噴施均勻。噴灑前應關注天氣預報,避免在噴灑后24小時內下雨,導致效果降低。
五、適時收獲,確保高產高效。青貯大麥收獲應在乳熟末期到蠟熟初期,莖稈為綠色時進行,有利于保證青飼料的營養和品質;啤酒大麥收獲一般在蠟熟末期;飼料和食用大麥收獲可在大麥完熟期。收獲前避免淋雨,及時進行田間除雜,清理收割機內其他品種籽粒,降低機收損失。收獲時還要注意單收單脫、單晾單曬、單貯單運,防止混雜,以保證優質大麥商品等級。收后及時晾曬,當籽粒含水量低于12%時包裝入庫,并依照大麥用途分類儲放,避免受潮、蟲蛀和霉變,保證大麥品質和效益。
(作者為國家大麥青稞產業體系、河南省甘薯雜糧體系駐馬店試驗站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徐丹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