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言道|行走在田間地頭,習近平再論“中國人的飯碗”
摘要:|出品人:陳陸軍 |總監制:張明新 |總策劃:俞嵐 |策劃:吳慶才 |統籌:馬學玲 |執筆:闞楓 袁秀月 |校對:孫靜波 |視覺:徐洋 |中國新聞網“習言道”工作室出品
插秧機一天可作業三四十畝地;無人機植保作業,一人一天可以管200畝地……
3月19日,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謝家鋪鎮港中坪村,種糧大戶戴宏在家迎接了一位特別的客人——習近平總書記。面對總書記對于農機具和春耕物資的關注,戴宏詳細介紹了他家的“種糧裝備”。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全國兩會后的首次地方考察,習近平就深入田間地頭,話農桑、察實情,其背后有著大的現實背景。
十幾億人口要吃飯,這是中國最大的國情。“中國人才幾天時間沒餓肚子?”“誰來養活中國?”習近平曾以此警示,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
截至2023年,中國糧食生產已實現“二十連豐”,就在本月,全國兩會期間,中國再次定下“糧食產量1.3萬億斤以上”的年度目標。
不過,在不確定因素愈發復雜的當下,求解端牢飯碗的大國“糧”策,依然是絲毫不可懈怠的大課題。
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讓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地”和“技”是兩個關鍵抓手。習近平多次強調,真正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到實處。
“地”是根本。中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耕地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嚴守耕地紅線,建設高標準農田,是習近平一再強調的重中之重。
此次湖南考察,習近平要求,確保春播面積,細化春季田間管理;要建設好高標準農田,推行適度規模經營;在精耕細作上下功夫,進一步把糧食單產和品質提上去。
“技”是出路。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耕地就那么多,穩產增產根本出路還是在科技。保證糧食安全,領先的農業科技是最大的底氣。
在湖南考察期間,習近平強調,抓住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加快種業、農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堅持大農業觀、大食物觀,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
當然,有“地”有“技”,還要回答“誰來種地”的問題。
“讓種糧也能夠致富,進而吸引更多農戶參與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真正把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之路走穩走扎實。”習近平道出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所在。
|出品人:陳陸軍
|總監制:張明新
|總策劃:俞嵐
|策劃:吳慶才
|統籌:馬學玲
|執筆:闞楓 袁秀月
|校對:孫靜波
|視覺:徐洋
|中國新聞網“習言道”工作室出品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