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共繪美美與共的人類文明畫卷
摘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的繁盛、人類的進步,離不開求同存異、開放包容,離不開文明交流、互學互鑒。
一年前,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鄭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展現中國“愿同國際社會一道,努力開創世界各國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指明了前進方向。

2024年新年伊始,“埃爾奧拉——阿拉伯半島的奇跡綠洲”“歷史之遇——中國與西亞古代文明交流展”“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華展”三大展覽在故宮博物院與觀眾見面,展覽聚焦中國與西亞古代文明間的交流互鑒,揭示了絲綢之路上形成的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具有穿越時空的魅力。

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 冀洛源:中國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文明和文化,都有一個很頻繁、很深入的交流過程,就是想通過這些展品來展現中華文明在跟西亞或其他重要的文明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是如何借鑒、包容對方的文化、技術和思想,同時豐富發展自己的文明。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

習近平主席從在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面向世界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到歷史性訪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向世界深刻闡釋新時代中國的文明觀,從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指出“中華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形成的開放體系”,到一年前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鄭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內涵不斷豐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積極倡導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應對全球共同挑戰貢獻中國智慧、激發精神力量。
2023年6月,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尼日利亞阿布賈大學政治國際關系學系主任 謝里夫:一些文明認為自己凌駕于其他文明之上,但中國一直強調不同文明相互尊重、交流互鑒,就像大海由萬千條河流匯聚而成,文明不存在高低和優劣之分,從相互交流、相互學習中也能促進我們自身文明和現代化的發展。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

10多年來,中國與世界各國一道,大力倡導絲路精神,廣泛開展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為共建“一帶一路”注入深厚的文明力量。精彩紛呈的文化年、藝術節、博覽會、展覽會、獨具特色的魯班工坊等人文交流項目,不斷深化的民間組織、智庫、媒體、青年交流,奏響新時代的絲路樂章。去年9月,中國與亞洲、非洲、歐洲、美洲的58個城市,共同發起成立絲綢之路旅游城市聯盟,成為繼絲綢之路國際劇院、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文學等聯盟后,促進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成果。
全球媒體創新論壇、春晚序曲、全球看春晚等系列海外媒體活動,通過媒體力量促進不同國家地區間人文交流、民心相通,推動中華文明與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鑒。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華文化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翁賀凱:在與世界文明的深度互動中,習近平總書記凝練概括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不但匯聚了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也為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了中國方案。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讓世界文明百花園姹紫嫣紅、生機盎然,共同開創世界現代化更加美好的前景。
責任編輯:鞏麗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的繁盛、人類的進步,離不開求同存異、開放包容,離不開文明交流、互學互鑒。
一年前,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鄭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展現中國“愿同國際社會一道,努力開創世界各國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指明了前進方向。
2024年新年伊始,“埃爾奧拉——阿拉伯半島的奇跡綠洲”“歷史之遇——中國與西亞古代文明交流展”“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華展”三大展覽在故宮博物院與觀眾見面,展覽聚焦中國與西亞古代文明間的交流互鑒,揭示了絲綢之路上形成的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具有穿越時空的魅力。
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 冀洛源:中國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文明和文化,都有一個很頻繁、很深入的交流過程,就是想通過這些展品來展現中華文明在跟西亞或其他重要的文明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是如何借鑒、包容對方的文化、技術和思想,同時豐富發展自己的文明。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
習近平主席從在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面向世界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到歷史性訪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向世界深刻闡釋新時代中國的文明觀,從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指出“中華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形成的開放體系”,到一年前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鄭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內涵不斷豐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積極倡導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應對全球共同挑戰貢獻中國智慧、激發精神力量。
2023年6月,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尼日利亞阿布賈大學政治國際關系學系主任 謝里夫:一些文明認為自己凌駕于其他文明之上,但中國一直強調不同文明相互尊重、交流互鑒,就像大海由萬千條河流匯聚而成,文明不存在高低和優劣之分,從相互交流、相互學習中也能促進我們自身文明和現代化的發展。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
10多年來,中國與世界各國一道,大力倡導絲路精神,廣泛開展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為共建“一帶一路”注入深厚的文明力量。精彩紛呈的文化年、藝術節、博覽會、展覽會、獨具特色的魯班工坊等人文交流項目,不斷深化的民間組織、智庫、媒體、青年交流,奏響新時代的絲路樂章。去年9月,中國與亞洲、非洲、歐洲、美洲的58個城市,共同發起成立絲綢之路旅游城市聯盟,成為繼絲綢之路國際劇院、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文學等聯盟后,促進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成果。
全球媒體創新論壇、春晚序曲、全球看春晚等系列海外媒體活動,通過媒體力量促進不同國家地區間人文交流、民心相通,推動中華文明與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鑒。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華文化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翁賀凱:在與世界文明的深度互動中,習近平總書記凝練概括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不但匯聚了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也為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了中國方案。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讓世界文明百花園姹紫嫣紅、生機盎然,共同開創世界現代化更加美好的前景。
責任編輯:王顥晨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