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之美
摘要:但是,我在豫劇里也看到了金魚擺尾,比如《拷紅》中聰明伶俐的紅娘出場,比如花將軍在軍帳無人時又變回女兒模樣。豫劇中的《花木蘭》《穆桂英掛帥》更是名聲在外,大家為什么如此喜歡花木蘭、穆桂英呢?
□ 李月強
老家河南,我是聽著豫劇長大的。
兒時看戲多是看熱鬧,看戲里的小姐、丫鬟搽胭脂抹粉,穿戴得花花綠綠。看她們蓮步輕移,或者扭扭拽拽的樣子,甚是可愛。我愛看長相俊美又英姿颯爽的帥旦、刀馬旦,緊鑼密鼓,聽著就來精神。再看戲里怎么夸張,只幾人即成千軍萬馬,才幾步便跨越萬水千山。
現在的我依然愛看戲,這會兒看戲不再光看熱鬧了。大年初五,電視播出了豫劇《五世請纓》,當我再次看到百歲佘太君身披帥袍、懷抱令旗出場時,鼻子一酸。令公寶刀抬出后,佘太君開口唱道:“年長兒媳八十幾……”只一句令人珠淚翻滾。不出征楊文廣無人解圍,出征吧一群寡婦娘們,最年輕的穆桂英也已五十幾歲。白發蒼蒼的佘太君,強打精神跨戰馬,身顫手抖。
出征這段戲佘太君情感起伏巨大,心痛、哀傷、無奈,最后她顫抖著身子擺擺手,下令出征。據說,穆桂英出征西夏時陣亡,西夏人念及她的英名,給她修了墓。
一幕出征戲,看得我心潮澎湃。因此,我特崇拜那些能擔起歷史使命的男人,像班超、霍去病、衛青等。
大戲看完了,我又尋思,豫劇誕生時間不長,但它躋身全國五大劇種之列,而且是唯一不靠上面救濟,自食其力的劇種。
看了一個京劇專場——宋派花旦。宋派擅長細節刻畫人物性格,扈三娘一亮相——驕傲。九尾玄狐一亮相——妖媚。宋派還創造了一個專業術語——金魚擺尾,用來表現女子的嬌羞或活潑。為什么要用金魚擺尾?孔雀開屏不美麗嗎?孔雀開屏太夸張了。為何不用鳥兒展翅?過了。唯有金魚擺尾最合適,幅度不大不小,步履可緩可急。但是,我在豫劇里也看到了金魚擺尾,比如《拷紅》中聰明伶俐的紅娘出場,比如花將軍在軍帳無人時又變回女兒模樣。
豫劇由河南梆子演變而來。天下梆子大家族,河北梆子、山東梆子、山西梆子,獨河南梆子成為五大劇種之一,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說明一點,河南人好學呀,學以致用、學而不厭、學而創新,豫劇的發揚光大與借鑒接納是分不開的。
這個春天,被河南豫劇院去山東演出的盛況霸屏了。不光山東人喜歡豫劇,山西人、河北人也喜歡,全國人民提起豫劇都不陌生。
大家為什么如此喜歡豫劇呢?一是豫劇扎根土地,念白和唱詞多來自民間,朗朗上口、易懂易學,這就奠定了群眾基礎。二是豫劇唱腔字正腔圓、吐字清晰,情感真摯,共情能力強。三是豫劇的傳播面廣。河南人離開故鄉時沒有行李,唯有鄉音和豫劇。湖北、安徽、河北、山東、遼寧和西安、蘭州、寶雞、成都、徐州等都有正規的豫劇團。河南人走到哪里,豫劇就走到哪里,有河南人的地方就有豫劇。豫劇天下行,漂洋過海,唱響過悉尼歌劇院,唱響過維也納金色大廳。四是豫劇的故事好,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深入人心。豫劇的傳統劇目《包青天》,包拯為政清廉、執法公正。那個欲殺妻滅子的陳駙馬倒在了包拯的鍘刀下,大快人心。豫劇里還有個經典劇目《七品芝麻官》,小小的七品芝麻官最后依靠自己的智慧把老誥命收監了。《屠夫狀元》,一個善良的屠夫救下一個書生,書生感激屠夫的救命之恩教其做學問,后來屠夫中了狀元。
人們看了《打金枝》才知道,皇帝家的家務事和自己家一樣難搞。戲里的公主以金枝玉葉自居,不去給公公郭子儀拜壽,駙馬郭曖回宮找公主理論,倆人動了手。公主刁蠻任性,打壞宮燈,又撕龍鳳衣,披頭散發地跑她爹那里告狀,非要她爹殺了駙馬。這事皇帝出面不合適,國母出面先去勸女兒、再去哄女婿,最后小夫妻和好,歡歡樂樂一家人。老話說家和萬事興,帝王家也是遵循這個理。
再說《三哭殿》,故事也是發生在帝王家。李世民的外孫秦英失手打死了詹貴妃的爹,按大唐律法,秦英得償命。銀屏公主得知小兒打死國丈,哭著教子的一段甚是感人。銀屏公主綁了秦英去見父親,希望父親念及孩子年幼無知饒他不死。秦英到底該不該殺,能不能殺,大殿上亂成一鍋粥。長孫皇后為了外孫要碰柱死,銀屏公主欲與兒一同刀下亡,詹貴妃哭哭啼啼要削發為尼。皇帝咋了,皇帝也怕老婆。李世民先安撫詹貴妃,餅畫得可好了,詹貴妃就是不吐口。李世民沒法兒,喚來女兒,讓女兒手捧御酒去哀求詹貴妃。銀屏公主手捧御酒,跪地哀求姨母娘赦免秦英。詹貴妃思前想后,一大段內心獨白,到底赦免了秦英。
這個故事今天看還有很好的教化意義,地位再高、權勢再大,教子不嚴,與民同罪。小兒闖出禍事,銀屏公主不是幫兒掩蓋,而是綁兒領罪,孩子的敬畏心要從小培養。
豫劇中的《花木蘭》《穆桂英掛帥》更是名聲在外,大家為什么如此喜歡花木蘭、穆桂英呢?這兩個劇目講的是家國情懷。每個中華兒女都有一顆赤子之心,沒有國哪有家?當年,常香玉大師全國巡演半年,為抗美援朝的志愿軍捐獻了一架戰斗機,這就是一個中原女子的家國情懷。這架戰斗機后來被命名為“常香玉”號,《花木蘭》家喻戶曉,那是有歷史基礎的。
那時的田野里還沒機械化,都還是人工鋤草,我每天抱著收音機去田野。家鄉是平原,一馬平川,盛夏的田野碧波如海,我像只小蜜蜂一樣飛進了玉米森林里。地塊再寬、再長,不怕,有收音機作伴。河南電臺戲曲廣播欄目,一天到晚播放戲曲。每當播出《花木蘭》或《穆桂英掛帥》時,只要鑼鼓一響,我立時熱血沸騰,渾身充滿力量,仿佛自己就是古時的女將軍、女元帥。于是,我手里的鋤頭變成了大刀、長槍,今天鋤不完這塊地我誓不回家。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一方文化,一方文化滋養一方人。河南人愛唱豫劇,笑著唱哭著唱,不哭不笑哼著唱,悲喜憂愁不埋心底。不管日子怎樣,都要唱著過,河南人的樂觀是從土里長出來的。
責任編輯: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