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機遇 大文章 | 我們都是大灣區人
摘要:2019年2月18日,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頒布,大灣區建設在黨和國家的謀篇布局下開始全面推進,粵港澳三地的聯系也愈加緊密。而在“一國兩制、三關稅區、三種貨幣”的特殊背景下,想要讓大灣區發展更順暢、大灣區人的生活更舒心,除了“硬聯通”,更需要“軟聯通”。
南方網訊(記者/胡澳靖 蘇若倩)今天,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五周年。五年來,大灣區在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藍圖上不斷添磚加瓦,已成為國家戰略發展格局中的重要一環。珠江奔流,南海捧珠,在洋流與陸地交匯之處,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正以蓬勃欣榮之勢大放光華,大灣區人正以積極昂揚的面貌追逐發展機遇。
早在改革開放初期,粵港澳的產業協作體系就已初現雛形。三地有著同根同源的歷史地緣、四十多年的合作交流經驗,“大珠三角”“泛珠合作”“一灣三區”等概念早已進入地方乃至國家戰略規劃議程。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時強調,要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抓實辦好。2019年2月18日,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頒布,大灣區建設在黨和國家的謀篇布局下開始全面推進,粵港澳三地的聯系也愈加緊密。而對于生活在大灣區11城的居民來說,相較于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更為切實的體會是認同感的提升,大家現在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大灣區人。
為了讓大灣區人更便捷地工作生活,這些年來,大灣區鋪路架橋、移山填海,大手筆造就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等超級工程。23條高鐵、40條主要城際鐵路穿針引線,將城市間的距離縮短再縮短,無數的人、貨在軌道上的大灣區實現了內循環。同時,通過世界灣區中吞吐量最強的億噸區域港口群和三大國際航空樞紐,大灣區加速了地區對外貿易與交流,形成了經濟外循環。有了海、陸、空360°立體“硬聯通”的支持,粵、港、澳三地在物理空間上逐漸融合,大灣區人在“一小時生活圈”中自如地南下北上、跨城跨境工作生活。可以說,這就是新時代大灣區版的“想要富,先修路”。
而在“一國兩制、三關稅區、三種貨幣”的特殊背景下,想要讓大灣區發展更順暢、大灣區人的生活更舒心,除了“硬聯通”,更需要“軟聯通”。這些年來,內地城市與香港、澳門不斷嘗試打破制度壁壘、深度交流合作,努力從互惠互利進階到真正的互聯互通。為了創業辦事更智能,港澳企業商事登記實現“一網通辦”;為了病人就醫治療更高效,港澳上市的藥品和醫療器械可按規使用;為了市民跨境消費更便捷,無差別式支付服務已普及三地。
除了軟硬聯通,美好生活還離不開智造與科創。大灣區不僅是自由包容的開放前沿、宜業宜居的幸福處所,更是聚智匯才的科創寶地。目前,大灣區已落地國家重點實驗室50余個,重大科研平臺、企業創新中心在“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加速聚集。在這里,華為不斷突破技術封鎖將中國“5G”驕傲地打上屏幕、無人駕駛出租車行駛在廣州南沙街頭、“零百加速”最快的純電超跑誕生于廣汽埃安......科創水平的提高帶來的不僅是“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轉變,大灣區人的生活也在科創成果轉化中越來越美好。
從硬核基建到制度對接,再到深度科創合作,大灣區的飛速發展帶來的不僅是產業轉型升級、科技進步創新,每一個數據和指標的增加都落實在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轉化為利民惠民的點點滴滴。硬聯通、軟聯通與智聯通相輔相成,讓生活在這里的大灣區人真正實現心聯通。
懷著對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大灣區人的未來必會在日出日落的平凡生活里更加絢爛,大灣區的前景必會在潮起潮平的時代變革里更加壯闊。
總策劃:侯小軍
總統籌:金強 張純青
統 籌:李琳 朱景
策 劃:蘇若倩 胡澳靖
剪 輯:李江銳
配 音:江雨婧
設 計:汪婉瑩
校 對:陳學德
實習生:吳可釩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