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言道|20多年前,習近平就此事親筆批示
“盡快形成報告,報我審批。”
這是20多年前,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對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簡稱“海交館”)建設陳列館的批示。
這個批示背后有一段習近平關心中華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小故事。
福建泉州,是一座有1300多年歷史的古城,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潮起潮落、千帆競渡,泉州的“船”與“港”記錄著悠悠絲路上的老故事與新篇章。
古代中國曾擁有世界領先的造船技術,新中國成立后,學術界一直呼吁,要建立中國人自己的船模館。
上世紀90年代,海交館組織各地專家學者和造船師傅,開啟國內最大規模的古代木帆船科學復原工程。經過多年努力,海交館完成156種船型的復制。“我們做完了船模,但沒錢建陳列館。”海交館原館長王連茂回憶,在關鍵時刻,大家決定給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寫一份報告。
2000年8月,習近平得知情況后,立即親筆批示:“福建是中國古代造船中心,泉州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福建泉州海交館籌建古代船舶發展史陳列館是適合的,有特色,有意義,也有基礎和基本條件。”
批示結尾,習近平叮囑:“盡快形成報告,報我審批。”
很快,陳列館資金落實到位,并開始動工。
習近平一直關心陳列館的建設,2001年4月,他到海交館現場考察時表示:“像這種有特色、有意義的項目應該大力支持。”
2001年11月,習近平主持召開省長辦公會議,同意以福建省人民政府名義向國家文物局提出申請,同意成立福建省“海上絲綢之路:泉州史跡”申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領導小組。次年,習近平再赴泉州調研,要求泉州抓緊做好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
2021年,歷經20年,泉州終于申遺成功。
“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揭示了中華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連續性”。
了解今天的中國,要從了解中國的歷史開始,理解今天的中國道路,要立足波瀾壯闊的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歷史文化遺存是前人智慧的積淀,是城市內涵、品質、特色的重要標志。
習近平與泉州的這段故事,折射出他對文化遺產保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一以貫之的關心關注。
| 出品人:陳陸軍
| 總監制:張明新
| 總策劃:俞嵐
| 策劃:吳慶才
| 統籌:馬學玲
| 執筆:袁秀月 闞楓
| 校對:孫靜波
| 視覺:倪雯冰
| 中國新聞網“習言道”工作室出品
責任編輯:薛宇辰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