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博里的中國丨龍年網紅“小酒桌”,藏著2500年前的禁酒令
開欄的話:
為更好地展示河南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文物考古發掘研究、保護利用成果,貫徹落實文旅文創融合戰略的生動實踐,講好河南文物故事,助力塑造“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河南日報、河南博物院攜手合作打造品牌專欄《豫博里的中國》,一周一期,帶領讀者跟隨中原文物穿越歷史時空,見證中華文明發展軌跡,深切感悟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今天,推出第一期“云紋銅禁”。
所處年代:春秋晚期
外觀形制:長約131厘米,橫寬約68厘米,高約29厘米,重94.2千克
館藏單位:河南博物院
不久前,央視龍年春晚吉祥物龍辰辰正式亮相,它的眉弓和龍肩上的裝飾取自河南博物院鎮院之寶“云紋銅禁”的紋飾,精美別致,增添了無限意趣。國寶云紋銅禁,也再次成為“網紅”進入全國公眾視野。
它為何叫“禁”?背后有著怎樣的動人故事?
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先人非常用心良苦地頒發過“禁酒令”,云紋銅禁,正是中國第一個禁酒時代留下的實物見證。
在河南博物院的展廳里,云紋銅禁可謂是“顯眼包”,不僅僅因為它是“大塊頭”,更因為繁復華美的氣質,銅禁周身上下布滿了錯綜復雜的鏤空云紋,層層相映,制作之精美堪稱巧奪天工,處處彰顯著大國制造的實力。它見證了中國第一個禁酒時代,是河南博物院鎮館之寶、中國首批64件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之一。
為什么稱之為“禁”呢?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說,禁,是古代貴族在歡宴或祭祀時,放置于廟堂上用于承放酒杯、酒壺的案子,就像我們現在的酒桌。因周人吸取商人“酗酒亡國”的教訓,因而將承放酒杯的案臺稱為"禁",就是“禁戒飲酒”之意。周朝還發布了中國最早的禁酒令《酒誥》,其中規定:"王公諸侯不準非禮飲酒,只有祭祀時方能飲酒;民眾聚飲,押解京城處以死刑;不照禁令行事執法者,同樣治以死罪"。"云紋銅禁"的四周盤龍踞虎,昂首吐舌,構筑起銅禁的莊嚴與神圣,大概是取神獸警示之意,勸誡人們慎飲杯中酒。
1978年,云紋銅禁出土于淅川下寺2號春秋晚期楚墓,它的主人正是那位敢于“問鼎中原”的楚莊王之子王子午。今天,人們看到的云紋銅禁是何等地瑰麗浪漫,卻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其出土時又是怎樣的一堆碎梗。
但有一個人至今清楚地記得初見云紋銅禁時的情景,他就是河南博物院修復師王琛。他說,云紋銅禁運到修復室時,是用兩個麻袋裝著的,打開麻袋一看,真是讓人倒吸了一口涼氣,附獸、座獸全部脫落,且面板嚴重變形,無數云紋也剝落缺失了,整件器物已經碎成了數百件碎片,面目全非。“殘破程度太嚴重了,我盯著碎塊足足看了三天。”王琛說。
面對這樣一堆碎塊,當時年僅21歲的王琛,跟隨其父親王長青老先生——我國青銅古器文物修復界的大家之一,開啟了長達三年的修復云紋銅禁之路。整形、加固、補配、鏨花、大焊、鑄接、黏接、著色、作銹……用了多達20種工藝,歷經無數個日日夜夜,終使云紋銅禁重放異彩。
學界認為,距今有2500多年的云紋銅禁紋飾繁縟,工藝復雜,是我國最早的失蠟法工藝鑄造的青銅器之一。此前,文獻所見中國最早用失蠟法工藝的時間在唐代初年,據《唐會要》記載,高祖武德年間鑄造開元通寶,用的就是失蠟法。因失蠟法文獻所見較晚,學界一般認為中國失蠟法工藝源自印度。云紋銅禁的出土,將中國失蠟法鑄造工藝的歷史向前推進了1100多年,對研究古代科技意義重大。
在河南博物院文創商店里,“云紋銅禁”小醉貓冰箱貼也頗受歡迎。一只小醉貓橫躺于酒案之上,爪里仍握一瓶酒,夸張可愛且醉醺醺的神情仿佛在提醒人們“酒雖好,切勿貪杯”,自律、自省、自重的寓意,不言而喻。
春節將至,家人團圓、親戚朋友聚會之際,免不了“觥籌交錯”共飲美酒。國寶云紋銅禁再次溫馨提示:“美酒雖好,切莫貪杯。”
責任編輯:王森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