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無聲世界 他們帶來最美的聲音
摘要:孩子們變得更加自信 眼里都是光 陳旭飛是市特教學校的老師,也是管樂團的班主任,她用“鐵樹開花”來形容聾生演奏樂器。美育浸潤 特校有招 廈門市特教學校聾生管樂團,是廈門特殊教育用美育浸潤特殊孩子的一個側面。
莫扎特的旋律在流淌——近日在五緣音樂廳舉行的一場管樂團音樂會,表面上看,就是常見的音樂會,其實不然。
這是廈門市特殊教育學校管樂團的專場音樂會,一群聾生在無聲世界中演奏。廈門市特殊教育學校(簡稱“市特教學校”)是一所專門招收聾人、智力殘疾和孤獨癥孩子的學校。
“你能想象這些美妙樂章,是出自雙耳失聰的人嗎?”市特教學校校長陳莎茵逢人便問。
這場名為“微光成炬,溫暖同行——我有我的精彩”音樂會,讓市特教學校管樂團走到聚光燈下——2017年,學校在廈門敦善交響管樂團(簡稱“敦善樂團”)支持下,成立管樂團。
樂團現在有25名樂手,絕大多數是有中重度聽力障礙的聾生,2名是孤獨癥孩子,因而又被稱為“聾生管樂團”。
無論是市特教學校,還是敦善樂團,都認為這樣一支主要由聾人學生組成的管樂團,是極其少見的。敦善樂團所屬的敦善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恒智說:“畢竟讓一群聽不到聲音的孩子來演奏音樂是一件瘋狂的事。”
陳莎茵認為,聾生管樂團的背后是教育回到了生命的本質,首先要培養一個能夠感受到生命存在價值的孩子,他才能去追求知識等其他,“讓孩子們都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這才是教育的意義”。
聾生奏響樂章 老師為他們打節拍
2023年12月27日,市特教學校管樂團專場音樂會在專業音樂廳——五緣音樂廳舉行,18名學生上場,帶來了十多首國內外經典曲目。
仔細看這場音樂會,還是能看出不同:敦善樂團的老師們分坐在學生中間,或用手在學生的肩頭、腿上輕打節拍,或用手在琴譜上指出要演奏的音符。
在無聲世界里演奏的孩子們,聽不到樂曲,也聽不到掌聲,不過,他們看到了臺下很多觀眾激動萬分的表情,如果再近一點,還可以看到他們眼中噙著眼淚。敦善樂團指揮薛浩說,下午排練時,臺下觀眾已經哭了一場。
人群中,有聾生的父母、老師、同學,還有慕名而來的觀眾。有人在朋友圈寫道:其實,孩子們不僅僅在演奏,他們是用手中的樂器,和不公平的命運抗爭。
陳莎茵認為,當這些特殊孩子站在舞臺上的那一刻,無論是觀眾還是他們自己,都不會被特殊對待,分享音樂時得到的這份“平等”,或許也是聾生管樂團的意義所在。
嚴格意義上說,此次的專場音樂會,并不是聾生管樂團第一次亮相,此前,樂團已經應邀參加一些演出。
不過,在那些演出中,市特教學校管樂團只奉獻了一個節目。一個多月前,敦善樂團的老師意識到,這幾年孩子們學會的樂曲數,可以舉辦一場專場音樂會了。
陳莎茵又驚又喜,把這幫孩子交到樂團手中,她的初心是為了讓孩子們更快樂、更自信、更平等,專場音樂會是意外收獲。
這應該是她的第二個意外收獲,市特教學校管樂團已經有兩名學生入選湖里區青少年宮管樂團B團,其中一名當選小號聲部的首席。
陳莎茵說,“我突然意識到,涓涓細流,已匯聚成歡樂奔騰的河流!”
聽不見音樂 他們如何學會演奏?
一次公益演出 “催生”了聾生管樂團
這支聾生管樂團的誕生,其實很“隨意”。據說起源于敦善樂團到特教學校的一次公益演出。演出結束后,看到那熠熠生輝的各種銅管樂器,孩子們圍了上去。
陳莎茵看到孩子們眼中的好奇和熱情,她當時“突發奇想”,向敦善樂團提出:能不能教孩子學樂器?
一個敢提,一個敢教。陳莎茵說:沒想到,他們也同樣“勇敢”地答應了。
不過,陳莎茵應該不知道張恒智當時的復雜心理。張恒智表示,他至今仍然清晰地記得第一次到市特教學校時感受到的“壓抑”——由于大部分孩子是聾生,校園顯得非常安靜,沒有普通校園里孩子們嘰嘰喳喳的聲音。很快,幾位孤獨癥孩子因為陌生面孔的到來而大叫大哭起來。
張恒智這才明白特教學校的特殊使命,這也是他們答應教孩子們學樂器的原因。張恒智說,“我們當時樸素地想,是不是可以讓這些特殊孩子也能像普通的孩子一樣,有學習樂器的機會?”
從2017年起,敦善樂團每周派出老師到市特教學校,為管樂團學生免費上課,不僅出老師,還出樂器。
摸樂器、摸肚皮 學生用手識別音符
張恒智和他的伙伴當然知道自己面臨的挑戰——在業內,他們聽說過盲人樂團,但沒有聽說過有聾人樂團,而且,這還是七個聲部的管樂團,包括長笛、單簧管、薩克斯、小號、 圓號、長號和打擊樂。
市特教學校努力挑選有殘余聽力的孩子,但選擇余地不多——到特教學校的都是中重度聽力障礙的孩子。張恒智說,真正困難的是銅管樂,尤其是像長號這樣的低音銅管樂器,聽障孩子基本上聽不到低頻音。
每周二中午,敦善樂團的八九位老師,帶著樂器,到市特教學校上課,薛浩是其中之一。
老師們從教孩子認識五線譜開始,敲開他們的無聲世界。薛浩說,“我們把一個個音符寫在紙上,讓孩子們記住位置,然后不厭其煩地吹。”
某種角度看,聽障孩子幾乎都是用手去感知音樂——通過振動去識別音符。
薛浩說,像圓號、長號這樣的樂器,是通過唇振動來產生聲音——發聲時,管內的空氣柱在振動,他們就讓孩子們去摸著樂器,老師吹奏時,孩子們可以感受樂器的振動頻率,并記住它,自己再嘗試發出相同振動頻率的聲音。
有時候,老師們也要“奉獻”自己的肚子——他們讓孩子把手放在自己肚子上,感受老師吹奏時發出的氣息,再去觸摸樂器,感受由此產生的振動——通過觸覺感受音樂,知道如何控制氣息。
科技通常也會助一臂之力,老師們借助手機音頻軟件來幫孩子們確認自己吹奏的音符是否正確。
孩子們變得更加自信 眼里都是光
陳旭飛是市特教學校的老師,也是市管樂團的班主任,她用“鐵樹開花”來形容聾生演奏的樂器。她認為,敦善樂團的老師用愛和巨大的耐心來連接聾生的無聲世界和音樂世界。
為什么是“巨大”?陳旭飛說,普通孩子一節課學會的內容,他們可能要十節課甚至更多。
在到市特教學校上課后,薛浩覺得自己的耐心都給了這些特殊的孩子。他說,給普通孩子上課,他們吹不好,自己還會著急,但是,對于這些特殊學生,著急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他說,“我們對普通孩子說,你再來一次!再來一次,很多人就會吹得很好了。”但是,對于特教學生來說,他們可能必須再來100次,也可能第101次、第102次才會變得更好。
每次上課,特教學校會派出一位手語老師來翻譯,到后來,敦善樂團的老師也學會了簡單手語。薛浩表示,只要孩子們有信心和興趣,作為教師就沒有任何理由放棄。再說,學樂器就是正確的事情反復做。
三年新冠疫情,也沒有中斷這個聾生樂團的訓練,不方便線下授課時,敦善樂團的老師會把樂器借給孩子們帶回家,在網上教學。
陳旭飛還在手機上建立打卡制度,每天敦促學生們上傳練習的視頻。
不過,這支聾生管樂團曾經遭受質疑——對于這些聽不到聲音的孩子來說,音樂可能就是樂器帶來的振動頻率,這有意義嗎?
陳旭飛看到了聽障孩子自信和意志力的增強。她說,學習樂器后,很多聽障孩子變得完全不同了,走路時頭高高揚起,眼睛里都是光。
陳旭飛說,聽力受損給人帶去的不僅是生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他們的世界像被灌滿了散不開的迷霧和恐懼。
現在,樂器撥開了迷霧。
美育浸潤 特校有招
廈門市特教學校聾生管樂團,是廈門特殊教育用美育浸潤特殊孩子的一個側面。
市教育局副局長鄭朝南說,美育在特殊教育中有特殊地位——某種角度看,特殊孩子的生活和學習相對封閉,但是,藝術等美育教育可以為他們打開一扇窗,讓他們的成長和未來有了更多可能性。
鄭朝南說,從現實的角度看,藝術教育可以為殘障孩子開拓就業可能,但也希望通過美育的浸潤,未來他們走出校門,也能畫張畫,練個書法等,擁有美的休閑能力。
以下是廈門區級特殊教育學校的美育教育探索。
思明區
讓學生繪畫做手工
在思明區特殊教育學校,美育遠不止于藝術教育,它更是生活教育與情感教育的有機結合。這所學校低、中、高年段以基礎繪畫與手工為主,職高培智(智力殘疾)學生在老師帶領下深入了解非遺項目扎染與竹編。學校還開設非洲鼓、尚鼓樂、舞蹈、舞龍舞獅、健美操、排舞、工藝制作等美育特色項目。
湖里區
成立普特龍獅隊
廈門市嘉禾學校的普特龍獅隊是由特教部的特殊孩子和幼教部的普通孩子組成的。通過融合龍獅課程活動,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之間有了更多學習交流的機會,同時也讓“關心、幫助、合作、分享、責任”等品質在普通孩子身上逐漸形成。
集美區
開設“跳加官”課程
“跳加官”是高甲戲眾多儀式劇之一。去年,集美區特殊教育學校開設“跳加官”課程,為特殊孩子擁有一技之長、有尊嚴有價值地融入社會奠定基礎。
海滄區
開設體育舞蹈興趣小組
海滄區晨昕學校通過每周兩次的興趣小組等途徑,實施美育教育。目前,學校開設的興趣小組除了籃球、特奧運動、繪本閱讀之外,還有非洲鼓、唱歌、舞蹈、美工、攝影。
同安區
開展“音樂大課間”活動
同安區特殊教育學校,通過“音樂大課間”“叮咚鼓圈”“紙漿畫”“小莫泊桑”等活動課程,培養學生堅強、樂觀的人生態度;增強與他人溝通、交往、合作的能力;為其平等參與、融入社會和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翔安區
組建陶藝書畫社團
翔安區啟航學校通過陶藝、手工、書畫等社團,培養特殊孩子的藝術特長,形成以美助健、以美益勞的美育氛圍,讓他們成為“有禮有愛,自立自強,向陽而生”的少年。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