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藝術創作初心微短劇才有未來
摘要:微短劇不是迷你化的網絡劇,也不是碎片化的網絡電影,而是一種新的敘事形態。??最近,網絡平臺播出的微短劇《河姆渡的骨哨聲》給觀眾帶來了意外的驚喜。這種敘事方式拓展了微短劇可能的敘事空間,讓人對微短劇有了新的理解。
網絡微短劇是當下傳播最為廣泛的一種視聽藝術形式。它的發展勢頭極其迅猛,在短短十幾年時間里就形成潛力巨大的市場,給網絡視聽行業帶來新的機遇,進而形成新的風口,甚至連橫店影視劇制作基地都因為大量接納豎屏微短劇制作而被調侃為“豎店”。
雖然目前微短劇還不足以讓視頻產業重新洗牌,但對觀眾有巨大的分流作用,各大平臺極力在競爭中搶占先機,形成了從長視頻的愛優騰鼎足而立到微短劇的快手、抖音分庭抗禮的局面。微短劇成為平臺和制作方應對影視產業困境的一種創新策略,也成為資金匱乏情況下的現實選擇。
從創作的角度來看,微短劇具備一些帶有普遍性的特征:一是人物關系簡單,形象扁平化,性格層次單一,常常突出某方面的特征,帶有夸張色彩。二是情節碎片化,強調情節的快節奏、強沖擊和多重反轉,不太重視情節的連續性和結構的起承轉合,相對于連續劇,可以說是一種“碎片劇”。三是敘事具有跳躍性,注重瞬間的情緒、感受,不看重事件之間的邏輯關聯,往往需要觀眾調動想象來補充情節的省略部分。
與此相關,微短劇創作中也存在一些負面傾向。創作者大多沿襲前些年網絡電影的情節模式,把各種離奇元素強行縫合在一起,熱衷于追求土味、爽感、甜度。比如《這個男主有點冷》就是出軌、離婚、霸道總裁等內容的簡單拼接。相當數量的微短劇脫離現實生活,偏離主流價值觀,人物行為刻板,隨意分割劇情,熱衷于制造噱頭,堆砌庸俗、奇葩的笑料,靠無厘頭、無底線的內容吸引眼球,表演低劣,制作粗糙。
令人費解的是,藝術質量已不是微短劇成功的保證。前兩年網絡平臺播出了一部微短劇《親愛的乘客,你好》,講述代駕司機大鎖在網上認識一個叫陳珂的快車司機,兩人日夜開車忙碌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對乘客的苦辣酸甜感同身受,閑下來就通過網絡分享新聞趣事,漸漸地對人生和情感有了新的體悟。開朗灑脫的陳珂改變了在低谷中徘徊的大鎖,大鎖對陳珂也產生了別樣的情愫,無奈機緣總是完美錯過,但一次送病重老人葉落歸根的旅途讓他們開啟了全新的關系。這部作品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特質,聚焦新的職業群體,反映普通勞動者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人物形象生動,意味深長雋永,制作也比較精致。但就是這樣一部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作品,流量卻不如人意。相反,一些膚淺、懸浮的作品,卻受到年輕觀眾的熱情追捧。比如快手的《這個男主有點冷》,抖音的《做夢吧!晶晶》,優酷的《另一半的我和你》,芒果的《吃貨皇后》,微視的《大唐小吃貨》,愛奇藝的《生活對我下手了》。
這種現象值得深思。作為一種文化產品,網絡微短劇不可避免地要遵循兩個邏輯:藝術邏輯與商業邏輯。按照通常的理解,獨創性是藝術創作的重要原則,但在微短劇這個領域,同質化的內容卻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取得高收益。以往的網絡影視劇主要依賴IP產生流量,但在微短劇中,幾乎看不到IP的作用,曾經被熱烈追捧的IP成了過時的傳統。網絡影視劇生產流程中,宣發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但是微短劇的傳播更多依靠引流而非宣發,比如芒果TV的《念念無明》,就在幾乎沒有進行宣發的情況下取得了優異成績。
要精品化還是要大流量,是微短劇創作中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不過,這個問題不能理解為藝術邏輯與商業邏輯的沖突,更不能歸結為要藝術還是要商業。藝術與商業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關系,都要遵循基本的規則,比如同樣追求情節的極致化,藝術和商業都要明確邊際,恪守底線。藝術要求作品的高品質,商業要求利潤增長的可持續,兩者具有方向一致的底層邏輯,但某些制片方對資源竭澤而漁式的攫取破壞了這種底層邏輯,數量突飛猛進與創作團隊專業性匱乏的矛盾日益凸顯,無序競爭和低水平重復造成巨大的浪費。在目前的條件下,幾十萬投資,十幾天上線,絕對不可能產生好作品,這是誰都明白的道理,但仍舊不斷有人蹈其覆轍,因為有利可圖。然而,單純依靠行政手段干預,或者依靠輿論呼吁提高質量,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新的問題出現了,在這個賽道,傳統的藝術邏輯和商業邏輯似乎同時失效。
劣幣驅逐良幣成為微短劇市場一種理所當然的現象,其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是資本與政策的博弈。曾經在影視行業攪動泡沫的熱錢找到了新的出口,急不可耐地殺進這個市場。資本毫不掩飾嗜血的本質,竭盡所能地蠱惑人心,編制幻象,放大欲望,堂而皇之地炮制垃圾,鼓勵拙劣、幼稚的人相互模仿和自我模仿,用浮躁、粗鄙的趣味規訓觀眾,用不斷強化的刺激吸引觀眾,營造出一種令人無法擺脫、欲罷不能的成癮性,抑制了人與人交流的愿望,讓青年人變得更加封閉、自戀。這場無規則游戲的實質,是資本強行改變文化產品的精神屬性,將文化產品金融化,通過不斷充值控制消費者,形成虛假需求,制造虛假共情,違反常識常理,用虛幻的夢想和奇觀替代現實,甚至突破底線,赤裸裸地宣泄欲望。這些作品的泛濫造成了市場的嚴重失衡。觀眾面對的已經不是一個正常的市場,而是一個被資本扭曲的市場。在算法推薦的名義下,資本決定我們能看到什么,甚至還要決定我們想看到什么。
毫無疑問,微短劇不是也不應該是金融產品。如果任由資本擺布,微短劇最終會由工業糖精勾兌的安慰劑,淪為操控觀眾的精神毒品。浮華之下,危機已經悄然來臨。目前所有資源都不足以承載微短劇賽道過分龐大的體量,畸形繁榮過后,結果只能是泡沫破裂,一地雞毛。
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是回歸藝術創作“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和初心,把社會效益真正放在首位,同時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這就需要徹底改變微短劇現有的付費觀看模式,制定質量標準,提高準入門檻,限制粗制濫造和低級趣味的作品進入市場,用主動擠出泡沫的方式提高品質,讓優秀作品充分實現市場價值。
能不能給觀眾帶來新的體驗,是微短劇生存發展的關鍵。微短劇不是迷你化的網絡劇,也不是碎片化的網絡電影,而是一種新的敘事形態。這里,短應該是對生活的提煉和對情節的濃縮,而不是時間的簡單切割,如果內容貧乏,時間再短都會讓人覺得冗長。微不應該僅僅理解為篇幅的微小,還應該包含制作上的精微和內涵中的微言大義。
最近,網絡平臺播出的微短劇《河姆渡的骨哨聲》給觀眾帶來了意外的驚喜。故事講的是一個考古工作者因為偶然的機緣穿越到新石器時期,與一個部落女孩產生了朦朧的戀情,兩人在現實世界里再次相遇。它采用了年輕人熟悉的穿越橋段,不追求強情節敘事,甚至沒有首尾一貫的情節,更多地表達一種含蓄蘊藉的感覺,讓人從中體味中華文明的悠長綿遠。這種敘事方式拓展了微短劇可能的敘事空間,讓人對微短劇有了新的理解。可以期待,未來一段時間里,像《河姆渡的骨哨聲》這樣具有創新性的作品會給微短劇創作帶來活力與轉機。(作者為《中國電視》雜志執行主編李躍森)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