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張元甲心底的那份執著
摘要:張元甲在部隊期間還參加了集團軍以及北京軍區的文藝會演,最好成績是得了第二名。張元甲說,相聲的門檻比較低,但是要想說好相聲很難,“大家都知道,相聲是一門語言的藝術,講究說學逗唱4門功課,但就這4門功課卻能讓人學一輩子。”張元甲在相聲表演里還善于利用微表情。
駐馬店網訊(記者 康國富)市區有個說傳統相聲的,據說說得還不錯!近日,記者得到這樣一個消息。一番打聽下來,記者在駐馬店育英中學團委辦公室找到了身材敦實的張元甲老師。
張元甲繪聲繪色地表演(資料圖)。
眼下臨近年終歲首,張元甲又忙碌起來了,上班時間,忙自己的本職工作,業余時間就和搭檔準備幾個段子,“很多單位年終搞團拜,要出幾個節目,人家邀請咱了,那就得認真對待呀。”
相聲啟蒙老師是磁帶
張元甲1981年出生于一個教師世家,他的祖父是駐馬店高中的一位優秀教師,曾帶出我市第一個全省高考理科第一名宋新宇。他的父親也在駐馬店高中工作。2000年,從部隊退伍后,張元甲被安置在駐馬店高中工作,幾年前被調整到育英中學做團委書記。
張元甲(左)和搭檔一起演出(資料圖)。
張元甲說,他從小就喜愛聽相聲,“記得那時候家里買了好多相聲磁帶,都是相聲名家,馬三立、劉寶瑞、侯寶林、常寶華……”說起這些老相聲藝術家,張元甲如數家珍。他說,自己的相聲啟蒙老師就是那些磁帶。
“小時候,我放學后寫完作業,就端著飯碗坐在錄音機旁邊,邊聽邊吃。剛開始,老藝術家們說的有些包袱我還不明白,聽得久了就明白意思了,經常被逗得哈哈大笑,有一次還把飯碗摔了……”回憶起小時候聽相聲的經歷,張元甲講得繪聲繪色。
聽的相聲多了,很多小段子張元甲都能背下來,他就時不時地在同學面前表演一段,逗得同學們常常圍著他,讓他“返個場”。這時候,也是張元甲最開心的時光。
張元甲回憶,小時候家里大人不在家時,他就對著錄音機一邊聽相聲,一邊用筆記下重要的部分,“有的精髓部分,要反復聽十幾遍才能明白,才能記住。”他說,不光要記,還要背下來,才能保證在給同學們表演時不會忘詞、冷場。小小年紀的他就這樣抱著一個簡單的目的,開啟了自己的相聲啟蒙之路。剛開始也是從模仿起步,再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職業化的道路。
從軍入伍 初露鋒芒
1998年,張元甲到河北省張家口某部隊服役。初到部隊,張元甲并不怯生,性格外向的他經常在訓練間隙為戰友表演各種模仿,“小時候經常聽相聲,學了不少方言以及一些單口相聲小段,在訓練中間的休息時間,我經常露一手,博得戰友開懷大笑,緩解一下訓練的艱苦。”張元甲說,自己不經意間的表現,引起部隊政工干部的注意,于是新兵訓練結束不久,他就被抽調到部隊宣傳隊了。
部隊宣傳隊里匯聚的都是會吹拉彈唱的文藝骨干,張元甲不會樂器,于是毫不意外地被安排說相聲了,這正合了他的心意。
張元甲介紹,相聲一般都是采用聊天和家庭對話的形式,必須是口語化的,才能有親切感和幽默感。口語是相聲的特點,其中單口相聲尤為突出。易懂,歸根結底是一個語言問題。一句話說出去要簡潔明了,幾乎沒有多余的成分,讓聽眾能迅速進入相聲演員設定的情節里去,這凸顯語言的生動性與細節的精致性。
“語言生動,充滿歡樂,還要經常使用墊話的技巧。但由于人物性格的固定性,給人以清晰敏銳的感覺,體現了語言運用的技巧和魅力。”張元甲說,相聲語言靈活多樣,表現形式多樣,如使用漢語同音、語義對立、一詞多義等語言現象,使用方言、地方語言和外語,以及使用其他民間藝術形式和文學形式等。如果將當地語言和普通話的介紹進行比較,這種藝術手法具有典型意義。
在部隊服役兩年,大小演出近200場,使得張元甲的相聲表演技術以及普通話功底得到進一步的提升,特別是傳統相聲中常用的貫口、繞口令,他平時沒少練,采訪間隙,他不時地給記者說了幾段,令人印象深刻。
他說,在部隊里說的相聲大都是圍繞部隊生活、訓練及一些小事創作的,更多的是借鑒、學習別人的作品,盡管表現有些稚嫩,但是這已經足以慰藉簡單枯燥的軍營生活了。張元甲在部隊期間還參加了集團軍以及北京軍區的文藝會演,最好成績是得了第二名。
“當時有沒有想過走相聲職業化道路?比如加入德云社?”記者問。張元甲回答,他知道自己對于相聲也僅限于喜歡,但若將相聲作為一種職業,還得深思才好,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名家名角。
做了教師 有了搭檔
2000年,張元甲退伍返家,被安置在駐馬店高中工作,平時經常和學生打交道,偶然的一次機會,得知有一個叫馮嚴銘的學生喜歡說相聲,而且還參加過比賽,于是就找到他,兩人一拍即合,學習之余就在一起練習說相聲 。
“這個學生跟過科班學習過,沒有拜師,沒有‘擺知’,屬于‘海青’。”張元甲一連串的相聲術語,聽得記者有點不解。他趕緊解釋,“海青”是相聲界行話,是說演員在行內沒有門戶、沒有師承關系在曲藝界,特別是相聲門兒里,就十分看重演員的輩分和師承關系,一般把沒有正式拜師入門的相聲演員稱為“海青”,屬于業余玩票。“擺知”跟海青意思差不多,意為擺出來讓大伙知道,是相聲師徒傳承關系正式的確定儀式,對應的是“口盟”。這個大伙包括曲藝界的同行,同時,還需要確立“引保代”三師。
舊時,相聲藝人作為一個特殊行業群體,形成了一整套適合行業發展,維護從業人員利益的習俗慣制。其中,嚴密復雜的拜師儀式就是相聲傳承的核心,聯結著全體的職業相聲藝人。
張元甲說,相聲的門檻比較低,但是要想說好相聲很難,“大家都知道,相聲是一門語言的藝術,講究說學逗唱4門功課,但就這4門功課卻能讓人學一輩子。”他說,自己的柳活(演唱功夫)不好,所以表演很受局限性,很多傳統段子都說不了。
據了解,近幾年,張元甲和他的學生搭檔經常參加市內的一些演出,在駐馬店市區也算是小有名氣了。
未來之路 讓喜愛變熱愛
說起喜愛相聲,張元甲有說不完的話題,他告訴記者:“喜歡相聲的人也分好多種,最常見的就是有的人喜歡聽‘包袱皮’厚的相聲,而有的人喜歡聽幽默性強的、含蓄性強的‘包袱’。所以在說相聲時,都得照顧到。而‘包袱’的呈現形式,一種叫‘肉里噱’,一種叫‘外插花’。”
談到當前相聲的狀況,張元甲表示,目前網絡上也有不少相聲段子,但是很多人都在“瞎創新”,“這些人利用一些傳統相聲名家的段子經過一番改動,變成自己的作品,由于他們瞎改,導致新作品既沒有三翻四抖,后面的底也托不住,失去了老作品的韻味,成了四不像。”張元甲說。
張元甲說,近些年來,相聲之所以在北方存活的比較好,主要還是因為普通話,目前相聲發展比較好的幾個區域主要是北京、天津、東北、河北、山東、陜西等地,在南方相比就差一些。
張元甲在相聲表演里還善于利用微表情。哪怕就是不經意間的兩眼一瞥,有時還會特意身子一扭,然后再來一個撅嘴巴。活脫脫地簡直就像是一個可愛老頭的形象,把老頭的神態表現得栩栩如生,讓觀眾百看不厭。范振鈺出演的捧哏,舞臺風格生動幽默。每次都能很好地帶動現場的氣氛,演得活靈活現。每次都能讓觀眾眼前一亮,帶來不一樣的視覺效果。
談到以后的發展,張元甲表示,首先還是要以工作為主,相聲只是業余愛好,但自己會把對相聲的喜愛升級為熱愛,因為這么多年來,相聲已經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了。
責任編輯: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