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 拓寬群眾致富路
駐馬店網訊(記者 鄧丹華)眼下,正是大棚冬茬黃瓜、番茄的收獲時期。位于駐馬店市汝南縣桃園鋪社區的大棚蔬菜種植基地,一派繁忙景象,隨處可以看見種植戶們收獲蔬菜的忙碌身影。
“大棚蔬菜還是可以種的,一年兩季,正常一個占地1.5畝的棚,收入能達4萬多元。”12月4日,在桃園鋪社區G230國道東側一蔬菜種植基地,一座座溫棚內,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種植戶在忙著收獲番茄、黃瓜等特色蔬菜,溫暖如春的大棚內充滿歡聲笑語。問起收益,種植戶閆文禮深有感觸地說。
鄉村振興靠產業,產業發展靠特色。近年來,汝南縣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因地制宜培育壯大特色產業,不斷激發鄉村振興的生機與活力,奮力拓寬群眾致富路。
桃園鋪社區地處G230國道,地理位置優越。但一直以來,該社區以傳統農作物種植為主導產業,不僅產業單一,而且群眾增收慢。如何增加村民收入,是擺在宿鴨湖街道和村委會面前的一道難題。經過街道和村“兩委”的認真調研、思考,大家一致決定發展特色蔬菜種植項目,帶領村民增收。
2016年,在街道的引導、鼓勵和村“兩委”的規劃、幫助下,社區居民在G230國道西側建起了48座、占地200多畝的大棚,每座大棚年收入有10萬元以上,安置百名群眾在家門口就業,每人月收1000元以上。2022年,桃園鋪社區抓住全縣規劃番茄產業示范園的有利條件,積極爭取上級項目資金,又在G230國道東側建設高標準的番茄園區大棚29座,并配套建設了廠房、冷鮮庫等,形成了特色番茄產業園。2022年,該社區經營性集體經濟收入達25萬元,資產性集體經濟收入達28萬元。
思路的轉變,帶來的是產業的振興、農民的增收。
除了桃園鋪社區鼓勵農戶種植大棚蔬菜之外,該街道陳坡社區還依托良好的自然資源稟賦和傳統種植優勢,積極動員村民種植紅薯,發展紅薯產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我們社區紅薯的種植規模還可以。種紅薯比種玉米、花生收益高,把紅薯加工成粉條,收益更高。”在陳坡社區電商館,談起該社區紅薯產業的發展,社區黨支部書記王志德自豪之情無以言表。
陳坡社區有種植紅薯的歷史,依托特有的黑油土壤和氣候條件,所種紅薯不但產量高,而且味美香甜,深受消費者喜愛。尤其是種植的“商薯19”不但高產、出粉率高,而且加工出來的粉條筋道味美,很受市場歡迎。
2021年,在王志德的帶領下,汝南縣王海潮種植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流轉土地700多畝,采取“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專業種植紅薯。同時,在他的影響下,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種植紅薯1000余畝,每畝助農增收1000多元。目前,社區已經建成了電商館,并由人大代表進行帶貨直播。通過“線上+線下”的銷售模式,讓農產品和農產品加工品實現產得出、賣得遠,讓紅薯產業成為助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
桃園鋪社區大棚蔬菜的種植,陳坡社區品種紅薯的種植,只是汝南縣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帶農增收致富的縮影。
近年來,汝南縣把特色產業作為發展現代農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來抓,突出特色產業定位,采取“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努力打造“標準化建設、高質量產出、規模化引領”的特色產種植基地,走出了一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產業發展新路子。
責任編輯:鄧丹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