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青會|一所高校的體教融合發展之路
10月30日,北理工男足隊員王建、李宗燦、賈翰林(從左至右)在訓練后上自習。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首屆學青會大學組足球項目中,北京男足獲得季軍,該隊由北京理工大學男足為班底組成。
球隊隊員、法學院研一學生王建在校完成出征前最后一次訓練后,沒有放松休息,而是選擇與隊友一起自習。看到學生運動員學習、訓練“齊頭并進”,昔日北理工男足隊員、現任球隊教練于飛很欣慰:“學校對高水平運動員的學業要求一貫嚴格。文化課考試不及格,就立即終止訓練,補齊短板后才能恢復。”同時,學校也會通過學分制、個性化授課等方式,為運動員完成學業創造條件。“文化素質提升,利于運動員掌控比賽,有更好發揮;而運動中磨煉出的體能、毅力也會促進學習和成長。我始終相信‘教體相長’。”
于飛回校任教本身也是“教體相長”的印證。學校制定了退役運動員擔任體育教師和教練員制度;于飛有經驗有威望,對學校、校園足球都有感情,雙方一拍即合,從球隊隊員變成教練,繼續將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儲備教授給其他隊員。
青訓制度對足球至關重要,校園球隊也在積極探索梯隊建設,將體教融合向縱向延伸。北理工依托學校的足球俱樂部,提供低收費的公益性課程,吸引周邊中小學生在課后、周末訓練。孩子們能在訓練中增強體質、提高技能;學校也能從中發現和培養“好苗子”。
代表北京隊的北理工男足教練于飛在學青會小組賽中向隊員布置戰術(11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愛林 攝
10月30日,北理工男足隊員、大一學生趙暢、曾宇翔、白炅、陳博藝(從左至右)訓練后上晚間的選修課。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11月8日,代表北京隊的北理工球員王建(左)在學青會足球大學組與重慶隊的小組賽中進攻。新華社記者 張愛林 攝
10月30日,北理工男足隊員郭夢杰(左)在北京理工大學(中關村校區)操場訓練。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10月30日,北理工男足隊員在北京理工大學(中關村校區)操場訓練。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10月30日,周邊小學生放學后來北京理工大學(中關村校區)操場練習足球。新華社記者 侯昭康 攝
10月30日,周邊小學生放學后來北京理工大學(中關村校區)操場練習足球。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