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在復蘇中閃耀:回望中國電影這一年
在精彩紛呈的影片背后,人們驚喜地看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東方美學正勾勒出中國電影的獨特風骨
“我們看到觀眾回來了,創作者回來了,比黃金還珍貴的行業信心回來了。”
新時代的光影故事,既能表達傳統文化的古意韻味,又能彰顯現代語境下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康淼 吳劍鋒 顏之宏
11月4日,第3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在福建廈門揭曉。金雞獎吸引了全球電影人的目光,共同見證屬于中國電影的榮耀時刻。
回望過去的一年,從“百億暑期檔”到百花齊放的電影市場,中國觀眾積蓄已久的觀影熱情被點燃。在精彩紛呈的影片背后,人們驚喜地看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東方美學正勾勒出中國電影的獨特風骨。
“春天回來了!”
“中國電影的春天回來了。”本屆金雞獎期間,許多電影人向記者訴說著相似的感受。
這一年,票房數據捷報頻傳:春節檔,《滿江紅》《流浪地球2》等掀起“開門紅”,票房7天突破67億元,位居中國影史同期票房第二名;暑期檔,《長安三萬里》《消失的她》等影片憑借優質口碑異軍突起,票房、觀影人次、場次均刷新中國影史暑期檔紀錄。
本屆金雞獎期間發布的《2023電影市場與觀眾調研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電影票房即將突破500億元,票房前十名均為國產片。“我們看到觀眾回來了,創作者回來了,比黃金還珍貴的行業信心回來了。”貓眼娛樂首席執行官鄭志昊說。
在與歐美影片的同臺競技中,國產電影獨占鰲頭。以暑期檔為例,票房前六位均為國產電影。“隨著中國電影質量的提升、觀眾審美發生變化,觀眾對好萊塢電影的注意力也在下降。”近年來,愛奇藝創始人、首席執行官龔宇在與好萊塢片商合作的過程中發現,談判中有了更多議價空間,“觀眾越來越成熟,更多根據自己的審美和判斷選擇自己喜歡的電影。”
電影題材呈現“百花齊放”的景象。阿里影業總裁李捷表示,今年電影類型如此豐富,觀眾的觀影欲望得到不同層次的滿足。大家看重的不再是流量、“卡司”或所謂大制作,而是與自己的關聯度較強的影片,折射出觀眾的審美和鑒賞力不斷提高。
“只要詩在、書在,長安就會在”
一部動畫,48首唐詩,三萬里盛景。今年夏天,一部國風動畫電影的橫空出世,讓許多觀眾夢回“大唐群星閃耀時”。
在電影《長安三萬里》中,人們可以看到繁花似錦的長安城、煙花三月下揚州、燈火輝煌的黃鶴樓以及重巒疊嶂的三峽奇景。“中國式浪漫”透過銀幕傾倒大批觀眾。最終,影片超18億元票房,位列中國影史動畫電影票房榜第二。
“取得驕人的商業成績,最重要的原因是唐詩和盛唐文化在中國人心中的深厚基礎。”追光動畫總裁、《長安三萬里》監制于洲介紹,為了再現大唐盛景,主創團隊前往四川、陜西等多地采風,研究眾多出土古俑、古畫、器具,最終刻畫出別具風格的人物形象。
正如影片結尾所說的,“只要詩在、書在,長安就會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給予電影人源源不斷的創作源泉。
另一部取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為觀眾徐徐展開一個融合當代視角與電影工業美學的東方神話體系。影片處處透露著電影人守正創新的探索——故事既傳頌了中華傳統道德理念、價值取向,又對人物形象進行更立體化的改編處理;既構建了一個恢弘的神話宇宙,又用視覺特效賦予古老神話新的想象空間。
在本屆金雞獎評選中,該片獲得9項提名,最終摘得最佳故事片、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獎三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在該片導演烏爾善看來,流傳了3000多年的神話故事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一定是因為與現在的我們形成了情感和精神層面的內在連接。
“藝術創作離不開我們所處的文化土壤。電影創作者就要去尋找傳統文化中真正打動我們的情感價值和精神追求。”烏爾善說。
近年來,戲曲電影也逐步進入大眾視野。2021年上映的粵劇電影《白蛇傳·情》,以白娘子和許仙的愛情故事為基礎,融入中國繪畫藝術風格,借助4K技術及視覺特效呈現。
“許多觀眾說,這部電影激發了他們對戲曲的興趣,從電影院走進劇院。”讓制片人孫金華頗為欣喜的是,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白蛇傳·情》觀影群體以年輕人群體為主,24至29歲占比33.51%,35歲以下占比達89.69%。
中國電影對傳統文化的發掘不再停留于淺表層面的IP開發,而是趨于對美學風格和意蘊的深度呈現。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張宏表示,新時代的光影故事既能表達傳統文化的古意韻味,又能彰顯現代語境下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
乘風破浪 揚帆出海
今年初,登陸北美的《流浪地球2》票房突破500萬美元,創下近四年來北美上映華語電影的票房紀錄。
從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到刻畫民族崢嶸歲月的《長津湖》《1921》,再到暢享中國式科幻的《流浪地球》系列,中國電影在走出國門的同時,也從過去、今天與未來的維度,向世界呈現一個多元豐富的中國。
“過去,我們的作品更多向歷史看。現在,我們開始向當下看、向未來看。許多作品關注大時代里的普通人,用他們的喜怒哀樂、命運變遷來展現時代,講述有血有肉的中國故事。”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鴻說。
在電影市場火熱的背后,也應冷靜地看到,中國電影距離享譽全球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面向未來,如何尋找更多“文化嫁接點”成為中國電影人的重要思考題。
“我們必須堅持自己的文化根性,同時也尊重海外市場的觀眾需求。比如,在非洲,大家更希望看到中國現代化的發展,喚起他們對未來生活的夢想;在發達國家和地區,人們更希望看到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幫助他們去認識一個真實的中國。”尹鴻說,這就要求當代電影人有更大的國際視野、更高的國際站位,幫助中國故事走向世界。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