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工程“疑難急險” 鑄牢大國“銅墻鐵壁”——壩道工程醫院創新成長記
□本報記者 楊曉東 祁道鵬
在平輿,有這樣一家特殊“醫院”,它固壩修道,“醫”鳴驚人,“云”集全國頂尖專家,“病號”則是發生“病害”的堤壩、橋梁、隧道等重要基礎設施;融合打破土木、水利、交通等多行業及學科壁壘,用新工科教育范式培養創新型復合人才;以院士專家“最強大腦”助推傳統產業精彩蝶變,賦能防水產業創新突圍……
近日,記者走進駐馬店市平輿縣,聚焦一所高能級創新平臺——壩道工程醫院,探尋其如何凝聚一流人才團隊,打通產學研用“任督二脈”,看創新在此如何向陽生長、蔚然成林。
院士專家領銜
為基礎工程“把脈問診”
駕駛一輛三維探地雷達車,選取一段道路開展行駛檢測,如果地面以下存在脫空、松散等“病害”,通過電磁波便能很快探察到。
“就像給人做B超一樣為道路做‘體檢’。如果發現這種路基隱患,我們提出的治療方案是通過地面精準鉆孔,采取高聚物精細注漿實現快速修復。”11月9日,在壩道工程醫院平輿綜合試驗基地,副總工程師潘艷輝一邊演示,一邊向記者介紹,“這種道路無損檢測與非開挖修復技術,是王復明院士團隊的獨門‘絕技’,目前在全國高速公路、干線公路及市政道路推廣應用200多項工程。”
人生病了可以去醫院,道路、堤壩、隧道等“大塊頭”基礎設施的“疑難雜癥”如何科學診治?
針對國內工程基礎設施“健康檢測、病害診斷、修復加固、應急搶險”這一迫切需求,2017年,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復明提出“工程醫院”這一理念。“工程醫院”以固壩修道為使命,故取名“壩道”,英文名為“BeST-DR”,意為“工程醫院”融合現代信息技術,匯聚土木、水利、交通等相關行業及學科的國內外頂尖專家。
“聚焦基礎設施病害檢測診斷與修復治理,我們設立堤壩與港口碼頭、隧道地鐵與管廊等12個分部,集聚國內外20多名院士、大師及其團隊,以特色工程技術為基礎設施把脈問診、對癥下藥。”壩道工程醫院院長助理馮磊告訴記者,多年來,工程醫院先后為全國40多項工程類疑難急險提供病害處置及咨詢服務——
為駐馬店板橋水庫重力壩廊道滲漏、京張高鐵某車站滲漏、惠州市鵝嶺立交橋橋墩沉降及昆山地下管道滲漏等眾多工程疑難病害組織專家會診,提出“對癥施治”方案并得到成功處治。為新疆和田至康西瓦公路康西瓦隧道線路設計、大連新機場人工島軟土地基處理等提供咨詢服務。
打造一流科研平臺,集聚頂尖專家團隊,凝練前沿應用課題。如今,壩道工程醫院正迅速“長大”——先后成立鄭州總院、南方總部、北京總部和73家分院,覆蓋全國23個省區市,以河海大學、中山大學等知名高校,中交、中建、中鐵裝備集團等龍頭企業為代表的參建單位達227家,逐步構建起“跨地區、跨行業、網絡化”的“工程醫院體系”。
打造創新“中場”
破解“中試”瓶頸
壩道工程醫院致力建設“大尺度、綜合性”中試基地,開展基礎工程原創性、中間性、集成性、示范性全鏈條系統試驗研究,著力促進科技成果高效轉化。
地下深達21米,糧食倉容量3500噸,通過三維可視化數字孿生全息模型進行精準管理、實時監測,輕輕點開“掌上糧倉”APP,“巨無霸”地下糧倉中的溫濕度、氧氣濃度、蟲害等一目了然、可調可控。
在地下生態糧庫示范工程旁,馮磊介紹,鄭州大學王復明院士團隊,清華大學聶建國院士團隊,河南工業大學王錄民、王振清教授團隊等開展了十余年協同攻關,攻克了韌性防水支護、裝配式地下糧庫建造及智能監控等多項技術難題,在壩道工程醫院試驗場建成全國首個現代地下生態儲糧示范倉。
打通產學研用“任督二脈”,讓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應用推廣,中試(中間性試驗)環節至關重要。
去年4月,黃河實驗室壩道工程醫院(平輿縣)中試基地和河南省地下工程中試基地同時掛牌,成為黃河實驗室的重要支撐力量。
“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關鍵科學技術問題,壩道工程醫院試驗場二期工程重點建設堤壩安全、河道生態保護、土壤改良與生態農業等試驗設施,開展系統性、引領性試驗研究。”身兼壩道工程醫院和黃河實驗室兩大創新平臺“掌門”,王復明介紹,“將借助壩道工程醫院在模式、機制和科研資源的探索積累,攜手黃河實驗室打通創新鏈上的關鍵環節,實現資源要素互通共享,不斷增強原始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
科學“想象”落地,創新激起漣漪。揭示地下管道災變機理,探索綠色能量樁和超低能耗建筑技術,對5種綜合管廊、3種無砟軌道高速鐵路等典型結構進行原位試驗……聚焦國家基礎設施重大需求,壩道工程醫院建設多種結構1∶1試驗場,為國家建筑綠色低碳技術創新中心、盾構及掘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多個國家級科研機構提供科研試驗實體平臺。
引領基礎設施行業領域學術及技術發展,服務國家重大工程需求,壩道工程醫院已成為一個吸附資源、釋放動能的“強磁場”,在工程領域引發一場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奇妙“聚合反應”。
科研式“筑巢引鳳”
這是一所不走的工程“科學院”
平輿,有“中國建設工程防水之鄉”之稱,全縣常年有30多萬人從事防水產業。但長期以來,一些防水企業新材料、新產品研發能力不強等問題尤為突出,相關產業更是面臨“大而不優”的困境,如何打破這一僵局?
“創新引領突圍,‘含新量’連著‘含金量’。”與壩道工程醫院一路之隔,作為平輿防水產業的鏈主企業,河南藍翎環科防水材料有限公司受益頗多,董事長李宏偉感觸最深,“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企業攜手‘隔壁’院士團隊聯合攻關,加速防水領域科技成果應用轉化,僅2022年便推出26種爆款新產品,與壩道工程醫院聯合申報的‘地下工程柔性防水與韌性支護材料及成套技術’成果一舉斬獲2022年河南省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科技賦能,產業蝶變。如今,在壩道工程醫院的加持下,平輿縣瞄準打造建筑防水科技創新、材料生產、施工總部和技能培訓等四大基地,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加速轉型。目前,該縣建筑防水企業近2000家,綜合產值突破600億元。
產學研用一體貫通,不僅支撐當地防水特色產業“嘉木成林”,壩道工程醫院還引進盾構機、TBM掘進機等“大國重器”,建設“水災變模擬試驗設施”等國內外獨具特色的“大科學裝置”,助推平輿發展科普旅游新型產業。
聚焦“產教融合、職普融通、科教融匯”,壩道工程醫院大力發展工程案例教學實踐教學方法,匯聚盤活各類實踐育人資源,發展新工科教育范式,破解人才培養與工程實踐相脫節的難點,潛心培養適應“大土木”工程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需求的高水平復合型人才、高素質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
“為工程把脈,為人才鋪路。”在王復明看來,壩道工程醫院搭建“跨行業協同、產科教融合”創新平臺,探索構建“全方位開放,國內外共享”運行機制,致力打破行業及學科壁壘、高校和企業的圍墻,打通研究生教育、普通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及科普教育之間的界限,志在服務社會需求、支撐科技創新、培育新型產業和補強育人短板方面塑造新范式、新樣板。
建設一流創新平臺、凝練一流創新課題、集聚一流創新團隊、構建一流創新生態……以大科學為引領,壩道工程醫院已成為令人矚目的科研高地、人才高地,協同創新正邁出鏗鏘有力的堅實步伐。
責任編輯:胡志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