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工匠:匠心傳承 筑夢鄉村
記者 丁繼坡 通訊員 王麗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農村不僅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公共服務明顯提高,人居環境也變得越來越美。在此過程中,能工巧匠等建筑規劃設計人才成了鄉村振興中不可或缺的力量。遂平縣工匠人才趙新設在守護鄉村文化遺產的同時,致力本土建筑改造、景觀設計等,為建設美麗宜居鄉村貢獻力量。
11月1日,趙新設剛完成幾個村的生態景觀墻繪,就被邀請來到嵖岈山鎮楊店村指導村標設計建設,忙得不亦樂乎。
“現在施工的是楊店村村標建設,由于楊店村是嵖岈山人民公社誕生地,我的設計圖紙上有紅旗、圓環等,各個圖形都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將公社文化充分融入村標設計建設中。”提起鄉村旅游規劃和土建筑空間設計,趙新設侃侃而談。
趙新社最早規劃設計建設的村是嵖岈山鎮韓樓村,設計主題是“知青文化”。為了進一步展現20世紀六七十年代知青駐扎韓樓村生產建設的歲月痕跡,趙新社通過查閱資料、實地走訪,深入挖掘,將知青文化特色充分融入村容村貌規劃設計中。
趙新設說,韓樓村是嵖岈山人民公社時期的一個知青村,至今還保留著當時的知青樓。為了充分展現知青村特色,他設計了“青春無悔”醒目村標,利用廢舊磚瓦、農耕器具等擺設不同的景觀造型,設計了知青文化一條街,再現知青歲月痕跡。
一個磨盤、一口老井、一個車輪、一句紅色標語是知青村給人最直觀的印象,它們無一不在訴說當年知青生活勞動的情形。在這里,人們可以深刻感受到知青紅色文化的獨特魅力。
按照嵖岈山鎮鄉村振興總體規劃,依托嵖岈山鎮公社文化,突出嵖岈山鎮“全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的主題名片,趙新設先后設計了韓樓村的知青村文化、紅石巖村的女媧文化、孫缸窯村的陶藝文化和上古文化、鮑莊村的公社文化等,將各村特色歷史文化融入村容村貌建設中、融入村舍墻體彩繪中、融入村民生活中。一村一景、各具特色,不僅提高了群眾的幸福指數,而且吸引了大批人員前來觀摩學習和旅游打卡,有力促進了鄉村文化旅游的發展,繪就了鄉村振興的多彩畫卷。
“趙新設是遂平縣鄉村工匠人才培育使用的一個縮影。為加快推進鄉村工匠人才培育工作,遂平縣積極采取政策、培訓、宣傳等措施,進一步挖掘和培育鄉村工匠人才,打造鄉村工匠品牌,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遂平縣委組織部人才辦負責人說。
責任編輯: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