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全國農村青年星火帶頭人向學海
摘要: 惠及千家萬戶 正陽縣蘭青鄉胡沖村的毛有錢就是跟著向學海學習種植蘑菇的學員。向學海不僅義務向他們傳授《玉米芯栽培雜交蘑菇高產高效配套新技術》,而且幫助他們建成蘑菇溫棚160座,并無償提供菌種。如今,向學海還在這里,續寫著他的蘑菇傳奇。
小鄉村里書寫蘑菇傳奇
——訪全國農村青年星火帶頭人向學海
記者 房滿地
正陽縣熊寨鎮毛集村是遠近聞名的“蘑菇村”。這個名稱的由來,要從一個人說起,他叫向學海。
向學海在搭建蘑菇大棚。
20世紀80年代,向學海學習蘑菇種植技術,嘗到甜頭后不忘鄉鄰,帶動大家共同致富。自1988年以來,向學海曾受到國家、省、市、縣20多次表彰和獎勵,被共青團中央、國家科委評為“全國農村青年星火帶頭人”,并獲得“河南省科技致富帶頭人”“地區農村鄉土拔尖人才”等榮譽稱號。
向學海獲得的獎章和證書。
榮譽的背后,是向學海的執著堅守和百折不撓的付出。
近日,記者來到正陽縣熊寨鎮毛集村,目之所及,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后都搭建有種植蘑菇的大棚。一名村民走上前說:“向老師家還要往里走,我帶你們過去。”
黑暗中的摸索
向學海,1964年出生于正陽縣熊寨鎮毛集村。高中畢業后,他選擇從事蛋雞養殖業,出門做生意時,了解到了食用菌種植。“當時沒什么錢,蛋雞養殖風險大、收入低,食用菌種植成本較低,只要肯下力氣就行了。”向學海說,“我這人不怕吃苦,所以就想試著種植食用菌。”
1986年,向學海買了菌種,在自家院里試著種了一年,但是失敗了。“當時我們這兒沒人種蘑菇,獲取外界信息也很困難,我基本上兩眼一抹黑。”向學?;貞浀溃?ldquo;做事需要精益求精,只學一點皮毛是成不了事的。”
向學海訂閱的種植食用菌技術方面的書。
向學海反思總結了這一年的實踐經驗,又訂閱《中國食用菌》《食用菌》《食用菌學報》等關于食用菌的期刊、書籍進行深入的理論學習,然后去武漢和鄭州買母種,自己回家培育菌種。
玉米芯是食用菌栽培不可缺少的原材料,但在普通農戶手里,不是燒了就是扔了。頭腦靈活的向學海就低價購入了鄉鄰們的玉米芯。向學海根據自己在書本上學到的知識,配齊原輔材料,加水發酵,發酵以后播撒菌種。
1988年秋,對于向學海來說是個豐收的季節,一共收獲了5000多公斤蘑菇。
付出終有回報
蘑菇種植成功了,但賣給誰呢?向學海犯了難。“比起賣蘑菇,種蘑菇的那點辛苦根本不算什么,不知道往哪兒賣,有力氣也
使不出來。”向學海說。蘑菇在村里沒有銷路,向學海就決定帶到外面去賣。經多方打聽,向學海選擇把蘑菇運到距離村較近的明港鎮銷售。明港鎮是信陽市平橋區下轄的鎮,交通便利、經濟發展迅速,很多人來這里做生意。
明港鎮距離毛集村20多公里,當時交通不便,向學海只有一輛自行車,他在自行車兩邊放兩個簍子,用來裝蘑菇。向學海每天2時就要起床,因為是自行車,裝得又重,再加上路程遠,所以要騎三四個小時才能趕到地方。
向學海說,明港鎮是個交通樞紐,聚集著四面八方來的人,在那里銷售容易多了。
付出終有回報。向學海不僅種蘑菇成功了,而且賣出了好價錢。
1990年,向學海為了能在食用菌領域深耕,就報名參加了縣農業廣播學校舉辦的食用菌栽培技術培訓班。他還訂閱了《中國特產報》《農村新技術》等報刊,關注食用菌栽培的前沿技術。隨后,向學海投資10000多元建立200平方米溫室,自主創新培育優質、高產的蘑菇。
為了找到最佳的培養材料和配方比例,建堆、發酵、播種……每個環節他都一邊實踐一邊總結。隨著經驗的累積,向學海的養蘑菇技術日益嫻熟。他采用發酵法地畦栽培平菇,一年下來僅賣平菇就能收入2.2萬元。
1993年,向學海被正陽縣熊寨鄉人民政府評為“致富標兵”。村民們一窩蜂地趕到向學海家里,希望能向他學習種植蘑菇的技術。向學海來者不拒,悉心傳授。一時間,種植蘑菇在正陽縣風靡起來。
向學海說:“種植蘑菇這條路很適合文化水平不高但勤奮努力的人們,所以非常愿意分享給大家,共同致富。”
惠及千家萬戶
正陽縣蘭青鄉胡沖村的毛有錢就是跟著向學海學習種植蘑菇的學員。一次偶然的機會,毛有錢發現自己住宅附近的老樹樁上有一朵野生蘑菇長得很好。這引起了向學海極大的興趣,萌生了野生蘑菇與人工栽培平菇雜交的想法。
為了篩選出更好的親本,向學海又從黑龍江、江蘇等地引進了數十個菌種與野生菇種雜交,最終培育出3個優良菌種,單株總產量超過原來的50%。這種平菇口感細膩、營養價值高,投放在武漢、鄭州、信陽等地,供不應求,深受消費者青睞。
向學海在自家蘑菇溫棚里搞“雜交蘑菇”成功后,很多農戶上門請教。向學海不僅義務向他們傳授《玉米芯栽培雜交蘑菇高產高效配套新技術》,而且幫助他們建成蘑菇溫棚160座,并無償提供菌種。全國慕名而來的求學者也絡繹不絕,向學海都熱情接待。他曾到安徽、山東、湖北等地,去食用菌種植戶家里,幫助他們解決蘑菇質劣低產的問題,并采取挽救措施,使種植戶獲得豐收。
在向學海的帶動下,毛集村村民紛紛種植蘑菇,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如今,毛集村蘑菇日均采摘量達5000多斤,已經成為典型的食用菌種植特色村。蘑菇長勢好,村民收入高,日子越過越紅火。
向學海先后榮獲“致富狀元”“地區農村鄉土拔尖人才”“河南省科技致富帶頭人”“三個代表”先進分子、“雙能”黨員、“科技致富帶頭人”等榮譽稱號。1994年被共青團中央、國家科委評為“全國農村青年星火帶頭人”。
向學海有兩個兒子,都在信陽市工作,已經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向學海的妻子余小梅也去信陽幫忙照看孫子了,但是向學海一直不愿離開這村子。記者到向學海家里時,他正在裝修房子,陪伴了他將近40年的蘑菇棚子也換成了更結實的骨架。
能人帶頭,致富不愁。如今,向學海還在這里,續寫著他的蘑菇傳奇。
責任編輯: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