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與歌中感受中國文化——中法詩歌音樂會在巴黎舉行
摘要:“我們精選了幾首中國古詩詞,并為其中大部分重新創作樂曲,再由身著中國傳統服飾的演繹者吟唱或朗誦,配以由中國傳統樂器、西方管弦樂或兩者結合演奏的音樂。” 10月22日,演員在法國巴黎舉行的中法詩歌音樂節閉幕音樂會上表演。這是“YU空間”創始人林相偉舉辦中法詩歌音樂節的初衷。
10月22日,在法國巴黎舉行的中法詩歌音樂節閉幕音樂會上,中外演員表演《但愿人長久》。新華社記者 張百慧 攝
新華社巴黎10月23日電通訊:在詩與歌中感受中國文化——中法詩歌音樂會在巴黎舉行
新華社記者張百慧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2日,在法國巴黎上演的一場中法詩歌音樂會上,伴隨著婉轉低回的歌聲和配樂,法國人瑪麗·德庫爾第一次將“月亮”與“團圓”聯系起來。
當天下午,由法國民間協會“YU空間”主辦的中法詩歌音樂節閉幕音樂會在位于巴黎的法國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舉行,數百名觀眾到場觀看。
《但愿人長久》是最后一首表演曲目,演奏樂器有古箏、琵琶,也有提琴、圓號,演繹者中可以同時看到歐洲和亞洲面孔的孩子。
“這太動人了,盡管語言不通,但我在樂曲和歌聲中聽到了‘真摯’,能夠感受到演繹者在向觀眾訴說。”瑪麗在演出結束后說,她從主持人的介紹中了解到,《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在表達對親人的思念,而現場演繹則讓她直接感受到詩詞蘊含的哀愁。
“YU空間”副會長、旅法古箏樂手安然介紹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詩詞和樂曲本就不可分割,但隨著時間推移,一些旋律早已遺失。“我們精選了幾首中國古詩詞,并為其中大部分重新創作樂曲,再由身著中國傳統服飾的演繹者吟唱或朗誦,配以由中國傳統樂器、西方管弦樂或兩者結合演奏的音樂。”
10月22日,演員在法國巴黎舉行的中法詩歌音樂節閉幕音樂會上表演。
新華社記者 張百慧 攝
法國漢學家雷米·馬蒂厄在現場致辭時說,音樂演繹者就是翻譯家。
“文化需要交流,更需要傳承。”這是“YU空間”創始人林相偉舉辦中法詩歌音樂節的初衷。他希望“更多華僑華人加入和接力弘揚傳統文化”。
8歲的阿加特·董·瓦孔森參與了《但愿人長久》的古箏演奏。她的母親董麗來自中國甘肅蘭州,父親是一位法國人。
董麗說,最初是她給孩子報名學習古箏的,阿加特很快便迷上了這種樂器。董麗希望以一種柔和又牢固的方式建立起孩子與中國的聯系,“音樂就具有這樣的魔力”。
“音樂是相通的,法中兩種文化在走近。”瑪麗說,她感覺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有點“入門”了,希望以后能觀看更多這樣的中國文化演出。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