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記者點贊中國制造 | 走在“一帶一路”上
比利時歐洲客車展覽會作為業內的最高盛會,吸引了歐洲各大媒體的關注。歐洲制造業強國林立,這些媒體同行對中國制造有什么看法?
史蒂芬·克爾格是比利時一家電視臺的資深記者,多年來一直關注全球制造業的發展,也采訪過一些中國企業。這次展會上,中國展出的新能源客車的產品和技術仍然讓史蒂芬非常吃驚。
比利時媒體記者 史蒂芬·克爾格: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技術是全球最先進的,這些技術的升級換代也非常快,在歐洲的一些車企還在探討一些技術是否可行的時候,這些技術在中國已經變成現實。
參展時,中國的車企不僅展示最先進產品,還將新技術毫無保留地向全球同行公布。河南的宇通客車就發布了業內最先進的新能源技術YEA,這個商用車軟硬件一體化的平臺填補了行業空白。
宇通客車歐洲大區總經理 李克杰:展會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推介業務,也是一個行業內同行產業鏈的一個深度交流,從生產、研發、技術、供應鏈,我們愿意為(全球)電動化進程的加快作出宇通應有的貢獻。
面對同行的問題,中國車企的技術人員有問必答,想參觀的任何一個場景也有求必應。中國制造表現出的自信讓史提芬頻頻點贊。
比利時媒體記者 史蒂芬·克爾格:中國制造不僅是技術含量越來越高,表現出的友好和自信也讓人很欽佩。在他們身上我理解了什么是合作共贏。
比利時歐洲客車展覽會全程對媒體開放,中國客車的展臺每天都迎來大批歐洲媒體的記者。
挪威媒體記者 阿爾尼·凱爾·丹尼爾森:極寒天氣對新能源客車的電池挑戰很大,我最感興趣的是中國制造的電池為什么能夠應對這種挑戰,在這里我找到答案了。
波蘭媒體記者 亞歷山大·基列齊:中國企業很多都是整車、關鍵零部件、充電樁等全產業鏈參展,我花了一整天也沒有采訪完所有的展位,我了解到的事實讓我對中國制造刮目相看。
英國媒體記者 提安娜·梅:世界上第一臺客車就誕生在歐洲,很長一段時間,歐洲的客車技術是全球的風向標。但是在新能源客車領域,這個地位恐怕要讓給中國制造。
責任編輯:胡志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