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連連看 聚焦南灣湖秋捕和長葛密植玉米豐收|老家豐收了
摘要:信陽南灣水庫捕撈負責人 馬原野: 純天然純野生的,野性比較足,力氣比較大。河南光電大象新聞記者 丁雙: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許昌長葛的種業小鎮,大家可以看到在我身后一排排的玉米,其實我們今天講的不是豐收,而是在望,望一望能不能豐收。
金秋時節,沃野生金。本臺今天起推出“老家豐收了”專欄,多路記者走進廣袤原野,探“三秋”生產,看瓜果飄香,觀魚蝦滿倉。今天上午,“中國農民豐收節”大型融媒體直播活動聚焦河南,下面讓我們到南灣湖秋捕和長葛玉米測產現場去看看。
河南廣電大象新聞記者 張攀:看到我手里的這條大胖頭魚了嗎?每年的9月份都是咱們信陽南灣魚豐收的季節,今天跟著我們的鏡頭一起來感受一下咱們南灣漁民豐收的喜悅。
南灣湖面碧波蕩漾,從今天凌晨開始,當地漁民就開始撒網捕魚,一船一船的魚看得讓人欣喜,水庫活魚庫的負責人馬隊長告訴記者,像這樣一船魚大概有七八百條,花鰱居多。捕上來后漁民們立即進行分類,為了保持南灣湖的可持續發展,本著捕大放小的原則,把5斤以上的魚投放網箱準備上市,5斤以下的放回水庫。南灣湖水質清新,水域面積寬廣,餌料豐富,再加上當地采取人放天養的養殖模式,純天然純野生的南灣魚條條個大肥美。
記者:您估計這一條大概有多少斤啊?
信陽南灣水庫捕撈負責人 馬原野: 這一條大概有十五六斤吧。
記者:十五 六斤
信陽南灣水庫捕撈負責人 馬原野: 對,還不是最大的。
記者:不是最大的。
信陽南灣水庫捕撈負責人 馬原野: 對,還有更大的。
記者:剛剛其實我也嘗試著抱了一下這樣的,實在是抱不起來,咱們這個魚,我感覺勁兒也特別大,是不是跟咱們這個南灣湖整個生態環境有關系?
信陽南灣水庫捕撈負責人 馬原野: 純天然純野生的,野性比較足,力氣比較大。
南灣魚的豐收旺季,也是專賣店最忙碌的時候,每天都有上百個訂單需要配送。活魚就要現吃,捕撈上來的魚將配送到南灣魚專賣店,再第一時間送到預定的客戶手中,第一時間送達我們的餐桌。
河南光電大象新聞記者 丁雙: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許昌長葛的種業小鎮,大家可以看到在我身后一排排的玉米,其實我們今天講的不是豐收,而是在望,望一望能不能豐收。
記者口中的望一望能不能豐收,對于朱師傅來說可是個挑戰,作為一名返鄉創業的職業農民,這萬畝玉米試驗田都是由他負責的,今天就要測產交卷了,他的心情是既激動又忐忑。
記者:朱師傅我看咱這個植株長得這么好,是不是也有什么新技術?
某種植合作社理事長 朱偉嶺:對呀我們采用專用品種專用技術,密植高產。我給你量量你看看。
記者:這一二三四五六七,七株。
某種植合作社理事長 朱偉嶺:對對一米種了7棵,一畝地就能種到5000-6000的密度。
記者:那咱往年是一米能種多少?
某種植合作社理事長 朱偉嶺:一米4棵就大概往年就是4000-4500的密度
種植的密度大了,玉米的營養能跟得上嗎?朱師傅還有第二個新技能。
某種植合作社理事長 朱偉嶺:我們現在采取的是滴水滴灌技術,然后水肥一體化,澆水3-5次再施肥3次,你看確保每棵玉米都籽粒飽滿。
記者在現場看到,收割機和專家已經就位了,大家經過緊張的收割、清倉、裝袋、折算實際畝產,最激動的人心的測產環節到了。
玉米專家 騰開瓊:實測0.6畝,折合每畝合2014斤,是近年來少有的高產品種之一,比常年的每畝要增產600斤到700斤左右。
記者:太好了恭喜朱師傅挑戰成功,那咱這個這么好的中國新的玉米品種,有沒有推廣給咱老百姓?
某種植合作社理事長 朱偉嶺:明年大家放心種,今年在河北、山東、安徽進行了實驗示范。
記者:今年的豐收旺不旺,旺得怎么樣,咱們鄉親們一起給大家說一個答案。旺得怎么樣?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