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憧憬來 滿載收獲歸——青年骨干新聞工作者學習穆青、增強“四力”培訓班側記
摘要:正是帶著這樣的使命,青年新聞工作者更要胸懷‘國之大者’,從焦裕祿精神中、從穆青等老一輩新聞工作者身上汲取力量,與時代共進、與人民共情、與技術共進。”
□本報記者 龔硯慶 金京藝
黃河岸邊、焦桐樹下,蘭考在美麗的初秋迎來了一群有志有為的青年骨干新聞工作者。
從8月29日,中國記協“記者之家”大學堂蘭考教育實踐基地揭牌儀式暨青年骨干新聞工作者學習穆青、增強“四力”培訓班開班,到9月1日順利結業,來自全國新聞戰線的82名青年骨干新聞工作者,在河南焦裕祿干部學院的課堂上認真學習,赴河南開封科技傳媒學院參觀穆青主題展,到蘭考城鄉進行實地采訪,4天時間里,沿著穆青等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的足跡,傳承弘揚焦裕祿精神,踐行“四力”、繼承傳統、練就本領、提升素養,收獲滿滿。
生動的課堂、系統地學習,充實的采訪,用心地寫作,精彩的點評、熱烈地互動……大家紛紛表示,要以此次培訓學習為新起點,成為政治堅定的明白人,勇當引領時代的弄潮兒,爭做業務精湛的突擊手,成為作風優良的踐行者,做讓黨和人民放心的新時代新聞工作者。
一次重溫初心的精神洗禮
蘭考,焦裕祿精神的發源地,穆青等老一輩新聞工作者深入采訪、調查研究的地方。50多年前,一篇《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讓焦裕祿精神響徹中華大地,也為新聞工作者“勿忘人民”、踐行“四力”樹立了典范。這也是中國記協將第一個增強“四力”教育實踐基地建在這里的原因。
這個班,不一般。培訓班的課程也緊緊圍繞傳承弘揚焦裕祿精神、重走穆青路展開,走心又走實。
“《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之所以成為中國新聞史上的經典,不僅在于穆青等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的崇高風范和優良作風,更在于焦裕祿‘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崇高追求,‘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奉獻精神,‘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的為民情懷;在于‘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焦裕祿精神的可貴和偉大。”正如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報社編輯室編輯程安琪在培訓班日志中所寫的那樣:重走穆青路的珍貴體驗,是一次業務交流學習的寶貴機會,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思想的淬煉。
蘭考,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座精神高地,也是新聞工作者心中的一塊圣地。在這里度過了幾天緊張又充實的培訓后,新華社國內部央采中心政文采訪室副主任朱基釵感覺“沒聽夠”:“感謝中國記協提供這樣一個大平臺,為我們青年記者的學習、提升創造了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課程設置不光包括‘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焦裕祿精神的重要論述’‘焦裕祿在蘭考的475天’等特色課,還有參觀焦裕祿同志紀念館、穆青主題展、拜謁焦陵、瞻仰焦桐等實地走訪,這對我們青年記者來說是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浙江日報社記者胡靜漪說。
一次再尋足跡的使命探尋
運用新媒體“跟著穆青去采訪”,憑借AR技術“和穆青合影”,通過講解、圖片、視頻了解穆青的平生……8月30日上午,“學習穆青、增強‘四力’”穆青主題展在河南開封科技傳媒學院正式開展,沉浸式的觀展體驗深深吸引了年輕學員們。
“七訪蘭考、八下扶溝、四到寧陵、十進輝縣、兩上紅旗渠,穆青深入基層,和基層干部、普通農民交朋友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如果各位能夠有幸穿越歷史,去感受穆青的腳步,就會發現他所有的歡笑、淚水、喜悅、憤怒,都來源于四個字,就是‘勿忘人民’……”
聽著講解員動情的講述,青海廣播電視臺經濟生活頻道記者杜慧紅了眼眶:“穆青的一生根植人民、情系人民,他與人民血脈相連。而人民也沒有忘記他,不管是他生前還是身后,都惦念他、敬仰他,這讓我十分感動。”
走進蘭考城鄉進行實地采訪,學員們看到的是翻天覆地的新變化:昔日的鹽堿沙地乘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東風變身“大草原”;曾經蘭考最大的風沙口變成了如今綠樹成蔭的“夢里張莊”;當年焦裕祿帶領廣大群眾種下的泡桐樹,如今不僅成為蘭考大地的綠色屏障,更成為蘭考人民的“綠色銀行”。
“短短幾天里,我們踏著當年穆青等老一代新聞工作者的足跡,走到了田間地頭,進到了農戶家里,‘四力’錘煉一樣都沒落下,全部得到了‘拉練’。”科技日報社記者劉園園說。
“沿著穆青的足跡看蘭考,眼前的水清、樹綠、干凈、有序,不正是焦裕祿精神最生動的呈現?”光明日報社記者王藝釗說。
一次學思踐悟的雙向奔赴
除了實地探訪和特色課程,4天的培訓中,令學員們收獲最大的,要屬新聞界資深前輩帶來的專題講座。
從中國記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劉思揚的開班第一講“做一名新時代好記者”,到新華社高級記者張嚴平的“典型報道的采訪與寫作”;從新華社音視頻部編委朱玉的“如何講好一個故事”,到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副主任劉曉鵬的“創新主流輿論”、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云聽客戶端總編輯張顯峰的“全媒體時代新聞人的職業素養”;從人民鐵道報社總編輯畢鋒的“錘煉‘四力’多出精品”,到求是雜志社文化編輯部主任閆玉清的“從五個維度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胡正榮的“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8場“干貨滿滿”的新聞采編業務專題培訓,為學員們標出了坐標、指明了路徑、注入了動力。
“講得真生動!”“猶如‘及時雨’,非常‘解渴’”“既有針對性,又有操作性。”學員們有感而發,筆記本已記得密密麻麻。
學員們不僅結識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同行伙伴,更有青年記者導師一路陪伴、用心指導,每一次的深入交流,每一次的面對面暢談,也為大家做好新時代新聞宣傳工作帶來了新的思考。兩場實地采訪和隨后的稿件寫作,讓學員們在了解蘭考巨變的同時,更精心創作出了一篇篇精品佳作。
“這一批年輕人非常優秀,很有想法,從他們身上看到了希望和未來。”張嚴平說。
熱烈交流中,大家心有所思,亦有所悟,而更多的是對新聞工作的熱愛、堅定與期待——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我們處在前所未有的變革時代,見證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我們是幸運的。正是帶著這樣的使命,青年新聞工作者更要胸懷‘國之大者’,從焦裕祿精神中、從穆青等老一輩新聞工作者身上汲取力量,與時代共進、與人民共情、與技術共進。”
“這次培訓學習深受啟發和鼓舞,讓我更深刻認識到要成為一名新時代好記者,首先要堅守黨和人民立場,同時要深入群眾、深入基層,特別是要敢于發聲、善于發聲,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挖掘好故事、傳播好聲音。”
“今天的結業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
……
學之愈深,知之愈明;思之愈深,行之愈遠。帶著憧憬來,滿載收獲歸,學員們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心奔赴各自的工作崗位,向著新時代新聞工作新征程再出發。
責任編輯:孫普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