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動小琴弦 奏響致富曲
摘要:2015年底,王金堂、李建明等60多名在北京的確山籍制琴師陸續返鄉,或入駐提琴產業園,或在家鄉建起提琴工廠,或在縣內提琴企業務工。王金堂從柜子中拿出一把小提琴向記者介紹,這把小提琴面板上沒有音孔,且有5五根琴弦,不僅可以當成小提琴,而且可以當成中提琴和大提琴用。
記者 付建強
全球80%以上的中高檔提琴產自中國,中國80%以上的中高檔提琴產自確山縣;年產提琴40萬把,年產值6億多元,產品遠銷意大利、美國、法國、德國等歐美國家……一串閃亮的數字是一串美妙的音符,讓“提琴之鄉”這張名片更加璀璨。
王金堂展示他精心制作的小提琴。記者 弓華靜 攝
確山縣提琴產業從興起到蓬勃發展,離不開一群熱愛并為之奮斗的人,竹溝鎮小王莊村的王金堂就是其中一位。他從農民到學徒,從學徒再到行業的領軍人物,37年如一日以匠心守初心,潛心磨煉、創新制琴技藝,成為行業的大師級人物、確山縣手工提琴制作協會會長。
“北漂”學藝,“確山師傅”遍京城
處暑剛過,記者沿著竹溝鎮西一條向北的柏油路行駛1.5公里,來到“提琴專業村”——小王莊村。這里依山傍水、綠意蔥蘢,村舍青磚白墻、錯落有致,“竹溝提琴工坊”的招牌在村內隨處可見。
一條柏油路由南向北沿山坡從村中穿過,村民的小樓房一排一排呈階梯狀向北分布。在村子的最北頭,路邊有一座全村最高的4層建筑,這便是王金堂的提琴工坊,墻上掛有“竹溝提琴工坊031”招牌。
走進一樓大廳,四周全是提琴、配件、半成品,幾名工人全神貫注,合琴、鑲邊。“這些小提琴已經完工,準備發往德國。”王金堂指著大廳內十幾把排列整齊的金色成品小提琴告訴記者,他剛從第十屆中國西部文化產業博覽會回來,正在整理安排訂單。在這屆博覽會上,確山小提琴的銷售額突破50萬元,并與西安兩所培訓學校建立了合作關系,簽訂了價值200多萬元的訂單,其中一所學校預訂了價值十幾萬元的大提琴。
王金堂的提琴工坊1600多平方米,一層是加工車間、廚房,二層用于油漆、展示、辦公,三層存放成品、半成品,四層招待客商,樓外院子里有一間庫房,專門存放原木料。
王金堂今年54歲,是竹溝鎮最早前往北京學到手藝的那批人。上世紀80年代,竹溝村一批村民放下鋤頭到北京的提琴廠打工,其中就有小王村村民王金河、王金堂幾兄弟。“我當時只有16歲,那時連做夢都想學一門手藝掙錢。”王金堂回憶,他們在街頭賣過菜,到建筑工地打過工,而在觀看了一場小提琴演奏會后,腦海中有一個大膽的想法,就是學會做琴的手藝。
后來,王金堂應聘到北京一家工藝美術廠當臨時工制作提琴工藝品,他很快就掌握了技術工藝,并在一年后就當上了車間負責人,每月工資800元。后來因為手藝好,一次偶然的機會被北京的一家制琴師傅選中,于是轉頭學做手工小提琴,盡管工資一下子少了很多,但是這是真正的制作小提琴,于是,他踏踏實實地跟著師傅學習。
合琴、油漆、裝配……一名熟練的制琴師兩天也只能做出一套琴板,提琴制作完成通常需要幾個月,光一個提琴的琴頭就要花一年來學習雕刻制作。王金堂靠著“干一行鉆一行”的執著專注,經過數年的磨練便掌握了全部手工提琴的制作技術,從學徒一步步成長為熟練的制琴師。
靠著老區人民特有的吃苦耐勞、敢闖敢干和銳意進取的精神,親戚幫親戚、老鄉帶老鄉,師徒傳承,一批批竹溝農民陸續到北京學習制琴工藝,這些人后來都成了“琴老板”。當時在北京,確山制琴師最多時有2000人,憑借精湛技藝,制作的手工提琴也成為了信得過的質量標準,北京的樂器制造行業送給他們一個響當當的名號——確山師傅。
返鄉創業,打造“提琴之鄉”
2015年,確山縣大力實施人才回歸工程,并投資5.6億元打造了占地40公頃的提琴產業園,產業園內不僅有廠房、宿舍、辦公等配套用房,還建設了提琴主題公園、演藝廳、樂器展示大廳等文化設施。
2015年底,王金堂、李建明等60多名在北京的確山籍制琴師陸續返鄉,或入駐提琴產業園,或在家鄉建起提琴工廠,或在縣內提琴企業務工。16家制琴和配套企業入駐產業園,生產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貝斯及配件等30多個系列、400多種型號的產品。
如今,確山縣有提琴企業、作坊150多家,僅竹溝鎮就有提琴作坊122家,年產提琴約40萬把,帶動3000多人就業,制作的中高端提琴占全國產量的80%以上,出口歐美國家,年產值達7億元,竹溝提琴享譽世界。
目前,竹溝鎮一個熟練的制琴師月工資大概5000~6000元,一些老師傅可以拿8000多元。小提琴產業的蓬勃發展,貿易暢通,帶來流動人口不斷增加,也帶動了該鎮商貿、流通領域等其他行業經濟的快速增長。
悄然改變的不止當地農民日漸鼓起來的“錢袋子”,在王金堂的示范引領下,小王莊村32戶人家近200人的小山村,村民開辦手工制琴作坊16家,從業人員近百人,產品遠銷全國多個省市及意大利、美國、法國、德國等國家。
如今,小王莊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一半以上都在從事提琴行業,平時能照應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農忙時節還能管理地里的莊稼。村里一幢幢樓房拔地而起,村里的小土路也修成了柏油路,建起了游園和小廣場,竹溝鎮在小王莊村民組擬建成集生產、展銷、演藝、研學、文旅為一體的提琴文化產業園,昔日貧困的山村小王莊村也成了遠近聞名的“提琴專業村”。
2021年11月,確山縣被中國樂器協會認定為“小提琴之鄉”。
換道領跑,邁向高端制造
“回到家鄉創業,讓我感到更溫暖、更溫馨。提琴作為一個文化產業,如果用機器大批量生產確實節省成本,但是和純手工打磨的還是不一樣的,品質上不去也沒有個性化。”王金堂表示,雖然“確山小提琴”早已聲名在外,但是王金堂堅信,提琴的高精尖不是從車間機器生產出來的,而是從高端作坊出來的,往往凝聚著藝術家的心血,也帶著手藝人的性格。一把好琴的誕生,木材的選擇及處理尤為重要,由于琴骨的木材伴有纖維,處理上稍有不慎就會影響琴的音色,而這些是機械化運作不好把握的。
2019年,王金堂把企業搬回到了小王莊,開始建設高端作坊,向提琴的高端化發展。除了組合、調漆、調式幾個工序自己完成外,其他的都讓其別人去干。
“你看,這是我自己花費3年研發的一個高端的新款專利小提琴,也可以說是現代提琴、時代化提琴、中國提琴。”王金堂從柜子中拿出一把小提琴向記者介紹,這把小提琴面板上沒有音孔,且有5五根琴弦,不僅可以當成小提琴,而且可以當成中提琴和大提琴用。它有3個聲部,還有一個電聲按鈕,按鈕一按音量即可降低八度并轉化成為大提琴,一把琴能發出三種音色。它也是一把電提琴,但是不用電,是靠箱體傳導發聲,原生態發聲,沖出了傳統化的提琴,非常適合現代的年輕人。
“這樣一把提琴從選材、做板、琴頭、組合、油漆、調試、質檢……有34道工序,一把成品提琴才可出廠,每道工序都需要精細測量和打磨,每一個都是關鍵的工序,一個人半個月可以制作一把琴。”王金堂說,這把琴的整體材料、制作工藝,包括琴的彎彎角角細節部分、音色具有特色性、體現個性化、力求高端化,不像機械化生產千篇一律。原材料都是年限在10年以上的歐洲云杉,琴的面板、背板、側板、琴頭基本是一塊料出來的,板的尺寸、厚薄、弧度都有一個調整,這樣一把琴的價格在3萬~5萬元。
2020年初,確山縣手工提琴制作協會成立,王金堂被推舉為會長,他就提倡以“高、精、尖”的大師工坊為主,制作出高品質的演奏級的手工提琴,向高、精、尖邁步。“大師工坊更能出精品,我一個月就做一把琴,走高端、賣高價。”王金堂說。
老一輩都在制琴,年輕一代都在學琴。王金堂這“琴一代”只會做琴,不懂得賞琴聽曲,要想讓提琴走高端之路,就必須培養出懂琴的年輕人。如今,王金堂的大兒子王玉民已經從中央音樂學院提琴制作專業畢業,現在中央音樂學院制琴系的工作室打工,他們制作的琴一把都在10萬元以上,高的達50萬元。王金堂的二兒子王少斌也喜歡大提琴,今年9月將遠赴俄羅斯求學。
現在,越來越多像王金堂一樣的“琴一代”開始讓自己的孩子學琴、制作琴。目前,確山的“琴二代”們已經有60多名,分布在中央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武漢音樂學院等。
今后,竹溝提琴產業的換代升級將會在他們手中實現。
責任編輯: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