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識別心理危機”,當成人生的必修課
現代人工作和生活壓力大,常常容易出現抑郁、焦慮等情緒。抑郁、焦慮等情緒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可能經歷到的,當引起我們抑郁和焦慮的事情消失之后,我們的情緒也會跟著恢復正常。但是當壓力一直累積,在誘因消失后,抑郁和焦慮的情緒還持續地存在,就需要警惕是否出現了心理精神上的問題。我們需要知道如何識別和應對隨之而來的心理精神危機。
當抑郁癥、焦慮癥等精神障礙出現在我們身邊的時候,很多人還是無法坦然面對,常常選擇回避。有時,還夾雜著“病恥感”,“羞于表達”而獨自一人與自己的精神亞健康狀態對抗,直到郁積成疾。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數據,全球有5%的成年人患有抑郁癥,精神障礙的總人數則近10億。許多自殺源自精神障礙,全球每年至少有70多萬人自殺身亡,其中58%的自殺都發生在50歲之前。但是,全球能獲得特定精神衛生問題護理的人數仍然不到50%,其中抑郁癥患者平均為40%,其他精神病患者僅為29%。在我國,除了精神健康服務投入不足之外,患者的就診意識也不足。有研究表明,我國抑郁癥病人從發病到第一次就診之間的平均時長為3年。病人常常到了“活不下去了”的程度才去就診,延誤了診療的黃金時間。所以,當我們覺得自己過度焦慮和抑郁的時候,不要再試圖把什么都收藏在心里,而是要及時尋求幫助。
當人們出現心理精神危機時,人們的各項生理功能和社會功能都有可能受到影響,可能會感到不知所措、無助和無力,也可能會自殘或者自殺。其實當一個人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的時候,往往并不是真的不想活了,而是急于擺脫自己的痛苦,想要一了百了。當外在環境和自身心理發生變化后,自殺的念頭可能也就不再有。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習如何識別自己和親友經歷的“危機時刻”,然后學會幫助自己和他人安全度過危機。我們首先要識別出危機發生前的預警信號,識別出那些不尋常的舉動和情緒狀態,然后采取措施確保安全,并且快速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及時地識別出自己處在危機狀態,適時地為自己的工作生活按下了“暫停鍵”,而不是逼迫自己繼續努力。當我們發現身邊有人有抑郁和焦慮等癥狀的時候,我們不妨提供足夠的陪伴。有時候只要陪伴和傾聽就已經足夠,陪伴與傾聽本身就具有一種療愈人心的力量。
在這個高速運轉的社會中,壓力可謂說伴隨著我們每個人的每一天,這就需要我們更加重視自己的心理精神健康,把“識別心理危機”,當成是我們每個人的必修課。
駐馬店市第二人民醫院 王璐
責任編輯:王冰之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