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可以不“認”錢,但要知錢從何處來,要懂錢非從天而降
摘要:頻頻沖上熱搜的未成年人打賞事件中的主角,在動輒成千上萬地打賞主播、享受飛機火箭刷過的快感時,估計意識不到這些錢對于家庭的意義,意識不到每一筆錢都是父母日積月累而來,意識不到刷出去的可能是父母的全部存款。
“錢不是在手機里嗎?一掃就有。”據北京晚報報道,現在很多孩子對錢沒有概念,很少見到現金,也不把花錢當回事兒。孩子不“認”錢,看似小事;但沒有錢的概念,則非小事。
生活在新時代的孩子,可以說是幾十年來最不缺錢的一代;被移動支付包圍的他們,自然成為最不“認”錢的一代。“孩子5歲那會兒,從抽屜里翻出來個好多年沒用過的錢包,拿著里面的錢問我這是什么,我才意識到他從沒摸過鈔票”,這名家長的感嘆,引發的是共鳴。據記者調查,好多孩子不僅對錢毫無概念,也不知道收銀機和取款機,不知道“找錢”和“湊整”。對只見過手機支付的孩子來說,錢就是一個數字;花一百塊錢和花一千塊錢沒區別,反正都是拿手機掃一掃。這讓很多小時候兜里有幾個鋼镚兒就高興不已的大人非常唏噓,也非常擔心,如果不及時讓孩子對錢有個概念,將來不知道會在用錢的路上掉進多少坑,可能養成大手大腳的毛病,也可能陷入寅吃卯糧的窘境,甚至坐吃山空而不知。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老一代人在乎錢、在乎性價比,是因為每一分錢都是辛辛苦苦掙來的。過去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支付方式,讓大家在數票子的時候,對財富有直觀感受,錢包鼓了意味著一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好,錢包癟了不免有心疼乃至焦急。支付方式都變成了掃一掃,錢的直觀體現就是若干數字,變多變少頂多是短信告知一下。讓低齡孩子算個數尚且困難,讓他們理解錢多錢少、掙錢難易確實有難度;再加上經濟條件好了,家長給孩子花錢大都不手軟,也從側面讓孩子覺得錢永遠都有、只要有手機就有花不完的錢。
孩子對錢沒概念帶來的風險已經顯現。頻頻沖上熱搜的未成年人打賞事件中的主角,在動輒成千上萬地打賞主播、享受飛機火箭刷過的快感時,估計意識不到這些錢對于家庭的意義,意識不到每一筆錢都是父母日積月累而來,意識不到刷出去的可能是父母的全部存款。至于未成年人亂買游戲裝備、盲目消費、誤入網貸陷阱等問題,一定程度上也與對錢的認識不正確有關。嚴厲禁止未成年人參與直播打賞等行為,就在于動輒幾千元、幾萬元的支出,顯然與其年齡和智力水平不相適應。
錢是一種特殊的商品,是商品社會必不可少的一個元素。怎么掙錢、花錢、攢錢,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地教給孩子,培養他們正確的金錢觀、消費觀。跟孩子談錢,原本也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量入為出,居家之道。孩子可以不“認”錢,但要知錢從何處來;可以不“認”錢,但要懂錢非從天而降,無論是現金還是手機里的數字,對應的都是同樣的辛勞與付出;可以不“認”錢,但依舊要確立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奮斗志向,培養“常思來處不易、恒念物力維艱”的自覺。
還應該看到,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再使用現金是大勢所趨,“錢在手機里”的現實不可逆轉,孩子不“認”錢的范圍將進一步擴大。讓下一代在數字支付的時候,既最大程度地發揮手機支付的便捷,又延續節儉、珍惜等用錢好習慣,其實也是一個全新的社會課題,需要社會各界共同支招。
責任編輯: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