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謠不傳謠 講文明樹新風 網絡安全
首頁 新聞 民生

讓“金種子”撒向廣袤田野

——駐馬店市農科院引領玉米產業高質量發展紀實

2023-08-14 10:19 來源: 駐馬店網 責任編輯:梅雅平
發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訂閱《駐馬店手機報》,每天1毛錢,無GPRS流量費。

摘要:就這樣,為了培育出一粒好玉米種子,曹文堂、王成業、許波、許海濤、張海申、王友華、馮曉曦、郭海斌、張軍剛等矢志玉米育種事業的科研人員從各大農林院校畢業后,先后來到駐馬店市農科院,并結隊奔赴海南,輾轉奔波將培育玉米良種的接力棒傳了24年,把一張科研創新玉米育種事業的宏偉藍圖接...

記者 許 偉 房滿地

編者按

糧穩天下安,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和重要基礎。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部署的第一項任務,就是抓緊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只有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駐馬店市農業科學院成立60年來,堅持科技創新支撐、引領服務產業發展方向,不斷加強農業重大科技成果培育與轉化,探索科技支撐產業發展新機制,助力穩產保供和鄉村振興。60年來,在農業科研人員的接力攻關下,我市小麥、玉米、花生、芝麻、大豆、大麥、蔬菜、食用菌等農作物育種科研成果頻現,引領全市農業發展提質增效。近日,記者深入農業示范點和農科院試驗基地,蹲點式調研采訪,記錄我市農科人員的科研情懷和精神風采,全方位深度報道我市農業科研成果。敬請關注。

烈日、高溫,天中大地廣袤的田野間,連風都是燙的。

7月27日,駐馬店市農科院在遂平縣常興牧業千畝青貯玉米種植基地,一望無際的“青紗帳”籠罩著田野,隨風起伏。沐浴著夏季的陽光和雨露,一株株玉米挺拔玉立,一穗穗早熟的玉米籽粒飽滿,已是到了收獲的季節。

豐收在望!常興牧業負責人張根福喜笑顏開。他剝開一穗玉米,香甜氣息從金燦燦的籽粒中氤氳開來。他說:“這些年種的青貯玉米全是駐馬店市農科院選育的優良品種,抗病性、抗逆性強,畝產高,一年種兩茬,可收獲7噸青貯飼料,僅此一項一年一畝地就可以收入3000元,輻射帶動周邊群眾種植青貯玉米10000多畝,年新增經濟效益500多萬元……”。

培育玉米“金種子”,串起富民大產業。黃土生“金”,一粒玉米“金種子”,帶來的不僅僅是收獲的喜悅,還見證著駐馬店市農科院科研人員貫徹國家農業發展戰略、創新培育玉米良種、科技引領“三農”發展的夢想與勇氣。

從1969年4月成立糧食作物組到玉米研究室,再到當前的玉米研究所,駐馬店市農科院玉米研究所已經走過了54年春秋。54年來,從中原大地到南繁熱土,一代代矢志國家種業科技的駐馬店農科人,背負著共同的夢想與勇氣,接力完成一項項為國育良種的科研任務。為破解“卡脖子”技術、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和應用推廣,他們就像一粒粒夢想的種子,深埋于肥沃的泥土,歷經風霜,癡心不改。

五十四年櫛風沐雨,五十四載春華秋實。從白手起家到碩果累累,駐馬店市農科院玉米研究所完成了“國家夏玉米區域試驗”“河南省玉米產業技術體系”“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研究”等國家、省、市下達的科技攻關課題和自選課題20多項,創新玉米種質資源5000多份,選育出駐03、駐07、78599-3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優良自交系,并育出駐玉309、金富36、創玉198等6個優良玉米雜交種,擁有了可以和強手對話的核心種質資源,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2項、國家發明專利1項、植物新品種權4項,發表科技論文70多篇,獲得省、市級科技成果10項。玉米課題科研團隊現有7人,其中3人晉升研究員、2人晉升副研究員,獲國務院特殊津貼1人、獲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貼1人,獲河南省高層次(C類)人才認證2人、省級學術技術帶頭人2人、市級學術技術帶頭人5人,3人被評為駐馬店市“151”科技創新人才,5人被評為駐馬店市拔尖人才。

一粒粒種子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夢想成真。目前,駐馬店市農科院玉米研究所育成的玉米品種累計推廣面積3000多萬畝,為國家增加社會經濟效益13多億元。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駐馬店市農科院院長馬紅珍表示,“我們根據地方實際和農民需求,從新品種選育、高產創建示范到打造樣板助農增收、形成輻射帶動效應,全鏈條全過程提供品種支撐和技術服務,目的就是暢通科技成果轉化渠道,為保障糧食安全貢獻駐馬店農科力量。”

使命催征:一定要培育出自己的高產玉米品種

駐馬店市是河南省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也是全國玉米的優勢產區,素有“中原糧倉”之稱。2022年,駐馬店市玉米播種面積658.2萬畝,位居全省第四。雖然播種面積居全省第四位,但是我市玉米總產量達251.65萬噸,位居全省第二,總產值60.4億元。

播種面積下降,產量卻逆勢增長,為何?

“這得益于雜交玉米的繁育,特別是單交種選育。”采訪中,駐馬店市農科院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給出了答案,“在雙交種、三交種、單交種中,單交種是玉米雜交種的最好方式。”

老人名叫曹文堂,1965年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農學專業,是駐馬店市農科院玉米課題研究第一代負責人,今年已85歲的高齡。據曹文堂介紹,駐馬店市農科院玉米研究所前身為駐馬店地區農科所糧食作物協作組,始于1969年4月。20世紀70年代初,駐馬店地區農科所開始玉米育種工作,主要是配合上級主管業務部門完成協作項目和自選課題,先后開展了優良雜交種引種、自交系選育和利用、玉米高產穩產栽培技術研究等。

1972年春,一則“美國農民華萊士創出玉米畝產1250公斤紀錄”的消息讓曹文堂如鯁在喉。

“當時,我們的玉米畝產都是在100公斤上下打轉轉。”曹文堂介紹,20世紀70年代,中國的玉米種植面積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但單產卻排名世界30位之后。我國人多地少,用占世界7%的耕地解決占世界22%人口的吃飯問題,傳統的耕作方式已達極限。

“俗話說,什么種子什么苗,什么葫蘆什么瓢。我國人多地少,通過培育高產良種提高單產,才是中國人養活自己的一條重要途徑。”曹文堂說,那一年,他給自己定下了一生的奮斗目標:培育出自己的高產玉米品種,追趕世界先進水平,讓中國人的飯碗里盛滿中國的糧食。

1972年,駐馬店地區農科所開啟玉米南繁之旅。當年,在海南凌水縣的一個小村莊,胡景忠、杜有明兩位農科人當起了駐馬店玉米南繁的先鋒。1975年,駐馬店地區農科所加入了河南省組建的玉米高穩優低協作組,推動了駐馬店地區玉米的生產發展,提高了玉米的畝產量,使玉米單產由150公斤提升到225公斤。1984年“駐馬店地區玉米生態類型區及生產技術規范研究”獲河南省農科院科技成果三等獎。

1986年至1990年,駐馬店地區農科所承擔了河南省玉米新品種區域試驗和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研究,新品種的引進和推廣,讓駐馬店地區玉米單產實現了躍升,玉米單產達450公斤。

而此時,心懷玉米育種夢的曹文堂也在為夢想暗自準備著。為實現自己定下的目標,曹文堂從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種子公司輾轉回到駐馬店地區農科所,并主動放棄行政領導職務,正式開始了玉米良種的科研攻關。

育種還需先找種,地域差別越大,雜交優勢越強。1990年,曹文堂出去參觀學習兄弟單位的育種經驗,并搜集了幾百份玉米種質資源,邊學習邊探索把玉米課題開展了起來。1991年,曹文堂正式主持玉米課題,成立了糧食作物研究中心玉米研究室,駐馬店地區農科所玉米育種研究步入正軌,主要研究方向是高產、抗病玉米雜交種選育。

曹文堂說:“當時啥也沒有,完全是白手起家,只有兩三個人,要準備親本材料,選育自交系,培養過程中再互相雜交。”

1996年,駐馬店地區農科所玉米研究所參加河南省玉米新品種預備試驗,新選育出來的玉米品種雖然前期表現較好,但在后期發生了嚴重的青枯病,沒有通過審定。

“一個新品種要經歷十幾代繁育才能穩定下來,只有通過實踐檢驗的優異種質才會進入下一個環節的培育當中。”曹文堂說。幾年間,曹文堂帶領科研人員學習十幾種基礎理論書籍,寫下了一摞摞的讀書筆記和實驗記錄,整理了20多項有關育種、栽培、肥料等方面的實驗材料,終于打開了玉米育種的大門。

沒有前人一次次的失敗經驗,就沒有后來育種科研的成功。有的人一輩子都在探索的路上,積累了無數次的失敗,卻為下一代玉米育種接力者提供了借鑒經驗。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1998年,曹文堂到了退休年齡。就在曹文堂退休的前一年,他把玉米課題研究的重任以及探索的經驗全部交給了跟隨自己多年的王成業手中。在卸任后的多年間,曹文堂始終放不下自己的育種夢想,他退而不休,老當益壯,始終堅守在玉米科研育種第一線,直到現在。

“在科學上面是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嶇小路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終點。”每當遇到科研路上的難題時,曹文堂總用這一段話來激勵自己。

為加快選育速度,一度中斷的玉米南繁在1999年重新啟動,玉米育種科研創新的春天來到了。聞聽此信,已退休的曹文堂激動異常,他二話不說,背著行李和玉米種子加入了南繁的隊伍中。“通常情況下,玉米自交系加代需要6年才能穩定,但在海南加代育種只需要3年,效率翻倍。”談及南繁這塊沃土的豐厚饋贈,曹文堂感慨萬分。

積跬步,至千里。作為科研育種的“加速器”,1999年重啟的玉米南繁成了駐馬店玉米育種事業的轉折點。在南繁科技育種孵化器的加持下,此后20年間,沉寂多年的駐馬店市農科院玉米育種進入了厚積薄發跨越發展的快車道。

2001年“優質、高產玉米新品種豫玉24的選育及推廣應用”獲駐馬店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03年“高產多抗玉米雜交種豫玉29選育及產業化開發”獲周口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09年“高產、抗病、高抗逆玉米新品種駐玉309的選育及推廣應用”獲駐馬店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10年“高產、優質、抗病、高抗逆玉米新品種金富36選育與推廣應用”獲駐馬店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11年“優質玉米浚單22高產穩產配套栽培技術研究與應用”獲駐馬店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12年“高產、抗病、高抗逆玉米新品種駐玉309的選育與推廣應用”獲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13年“夏玉米典型性狀異常表現原因及應對技術研究與應用”獲河南省農業科研系統二等獎;2015年“高產、抗病、高抗逆玉米新品種金富36的選育”獲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2015年“高產耐密優質玉米新品種創玉198的選育”先后獲駐馬店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河南省農業科研系統二等獎;2017年“夏玉米免耕覆蓋機械化精播關鍵技術集成與應用”獲駐馬店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一系列的科研成果與榮譽獎項接踵而至,但人們不會忘記曹文堂、王成業……那些為了駐馬店玉米育種事業的奠基人。

深耕南繁:一粒好玉米種子的分量有多重

“我們目前擁有的6個優良玉米雜交種,全部是科研人員從南繁育種中心培育出來的。沒有南繁,沒有一代代義無反顧的駐馬店市農科院的南繁‘候鳥’,就沒有駐馬店玉米育種事業的跨越式發展。”駐馬店市農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長王成業說。

“1972年至1990年,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和三亞師部農場,駐馬店地區農科所主要開展了玉米、芝麻、大豆的南繁加代工作。財政斷供后,南繁育種工作曾一度停滯……”駐馬店市農科院玉米所研究員許波介紹,1999年重啟南繁工作以來,玉米研究所持續南繁24年,是駐馬店市農科院唯一開展南繁工作24年從未間斷的課題。

駐馬店玉米南繁工作重啟后,在生活和工作條件極其艱苦的環境下,市農科院的玉米南繁地點先后經歷了崖城鎮梅山工作站、崖城鎮水南四村、利國鎮樂羅村,從當初不通水電的八分試驗田,到如今生活和科研設施基本完備的占地53畝的南繁育種中心,駐馬店農科院的南繁“候鳥”們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境和磨難。

1990年7月,王成業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畢業后,輾轉來到駐馬店地區農科所,跟隨曹文堂開啟了玉米課題研究。1998年,王成業接替即將退休的曹文堂,現為駐馬店市農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長。

1998年7月,許波從河南農業大學農學系畢業后,被分配到駐馬店地區農科所,從事玉米新品種選育及高產栽培技術研究與推廣應用工作。

2008年7月,馮曉曦從河南農業大學研究生畢業后,進入駐馬店市農科院,一直從事玉米新品種選育及高產栽培技術研究與推廣應用,現為駐馬店市農科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長。

就這樣,為了培育出一粒好玉米種子,曹文堂、王成業、許波、許海濤、張海申、王友華、馮曉曦、郭海斌、張軍剛等矢志玉米育種事業的科研人員從各大農林院校畢業后,先后來到駐馬店市農科院,并結隊奔赴海南,輾轉奔波將培育玉米良種的接力棒傳了24年,把一張科研創新玉米育種事業的宏偉藍圖接續繪到了社會主義新時代。培育玉米“金種子”,賦能富民大產業,筑牢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是他們共同追逐的夢想。

南繁的熱土,沒有度假休閑者眼中的椰風海韻,也沒有海天一色的陽光沙灘,有的只是農科人員追光逐夢征途中的汗水和腳印。

“一間房、兩張床、三口鍋……”回憶當初在南繁的激情歲月,許波笑著說,當年的育種生活就像“游擊戰”,打一槍換個地方。先后在崖城鎮梅山工作站、崖城鎮水南四村、利國鎮樂羅村輾轉,奔波了20年。直到201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駐馬店市農科院在樂東黎族自治縣九所鎮山腳村建立了南繁育種中心,科研人員才有了自己的根據地。

除了顛沛流離,科研人員的生活條件也很艱苦。“剛開始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車,在沙土地上騎行很困難,買個菜一來一回得兩個小時,天天吃的都是干面條。”許波說,“除了一間房,啥也沒有,上廁所都沒地方上,停水停電的時候更麻煩。”

“每逢佳節倍思親,多少個孤獨的春節、不眠的凌晨,都在思念中度過。親朋好友街坊鄰居之間的瑣事、孩子教育、夫妻間的瑣碎日常……都成了腦海中的美好畫面。”駐馬店市農科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員許海濤說,“每年最開心的時刻就是訂完機票、收拾行囊將要返程的時候,溢于言表的笑容在一張張黝黑的臉上。”

雖然環境艱苦又思念家鄉,但南繁“候鳥”們工作起來毫不含糊。整地、播種、施肥、澆水、打藥、套袋、去雄、授粉、調查、記載、收獲、脫粒……科研人員身穿白大褂、頭戴草帽,在烈日下拿著鋤頭、背著藥桶、揣著紙袋、掛著大頭針包,用雙腳丈量南繁的熱土、用汗水澆灌出累累果實。套袋授粉期間,玉米行間空隙,只要是不長玉米的地方,南繁人員不知道要踩多少遍。原本松軟的沙土地,授粉結束后就被踩成了硬邦邦的“水泥路”。

高強度的授粉后,科研人員就要開始不分晝夜地工作。凌晨吃完早飯,帶上干糧,打著手電筒,騎著自行車就上路了。天剛蒙蒙亮,科研人員就得趕到試驗地,給剛露出嫩芽的雌穗套袋。太陽出來后,清晨的露水也干了,黃色的花粉迫不及待地要從花藥里逃出來,科研人員趕緊拿出紙袋把它們收集起來。

心中有多少熱愛,眼中就有多少真情。許波等人曾向記者細致描述授粉工作,在他們口中,那一株株玉米好像是有生命的精靈,必須用心呵護。“收集工作要趕在中午之前完成,否則下午海風一起,花粉就被吹走了。作為‘媒人’,我們需要把收集到的花粉在最短的時間內按計劃均勻撒到雌穗剛吐出的2cm幼嫩花絲上,然后套上紙袋,別上大頭針,防止其他不速之客侵入,這樣就完成了授粉工作。”

2022年,在新冠疫情嚴峻形勢下,玉米南繁育種工作也面臨著考驗。駐守南繁育種中心的郭海斌、張軍剛感染新冠病毒后,出現了嚴重的發燒疼痛癥狀,為不耽誤新品種的選育,他們帶病堅守在南繁育種第一線,高質量完成了玉米授粉任務。

付出終有回報,辛勞終結碩果。如今,駐馬店市農科院玉米研究所共審定駐玉309、金富36、創玉198、駐玉216、駐玉902和駐玉927玉米新品種6個,選育出了駐07、78599-3、駐14、駐12、駐03、C72-2、9058by、駐 16、駐 85、ZM3358、駐 136、ZM027等一批優良自交系。

“未來兩三年將是收獲更多成果的高峰時期,也是駐馬店市農科院玉米研究所科研人員對玉米產業現代化發展的貢獻。”馮曉曦說。

突出重圍:一粒種子的突圍之路

一個品種的誕生除早期科研人員數年如一日的選育外,還需要經過組合鑒定、產量比較試驗、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等層層篩選,突圍成功方可審定,審定后下發證書才能在市場上銷售、種植,進行推廣。

2001年,駐馬店市農科院玉米研究所選育出了駐玉309,該品種具有增產潛力大,綜合抗性、結實性好,品質優,早熟、穩產、適應性廣等特點。2001年至2006年,駐玉309參加組合鑒定、產量比較試驗、省夏玉米區域試驗、省夏玉米生產試驗共30點次,突破重圍,于2007年3月通過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駐玉309的審定成功,實現了駐馬店市玉米新品種從“0”到“1”的突破,填補了駐馬店市玉米新品種選育的空白。

2007年至2008年,多雨澇異常氣候條件下,駐玉309經受住考驗,表現出高產、穩產的突出特性,豫、陜兩省推廣種植的1000多萬畝駐玉309比當地主栽品種平均畝增產30公斤。2009年,通過陜西省引種試驗,獲得國家新品種保護授權。“高產、抗病、高抗逆玉米新品種駐玉309的選育及推廣應用”先后榮獲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駐馬店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審定以來,駐玉309一直被列為我省良種補貼重點品種,在南陽、駐馬店、周口、商丘等地的示范推廣中,涌現了很多高產典型,受到廣大農戶的好評。2007年至2010年,駐玉309在河南和陜西兩省示范推廣種植1006萬畝,新增玉米產量2.76億公斤,新增產值4.13億元,取得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馮曉曦說,“如今,除已培育成功的駐玉309等6個玉米新品種外,駐玉925和駐青貯3號正在參加生產試驗,是試驗程序的最后一年;駐玉2001和駐青貯4號正在參加區域試驗的第二年。”

“從用途和收獲物上講,玉米可以分為三大類型,籽粒玉米、青貯玉米和鮮食玉米。籽粒玉米以采收玉米籽粒為主,用于食品的加工業;青貯玉米,用來制作畜牧養殖業的飼料;鮮食玉米有甜玉米、糯玉米等,供人們食用。”馮曉曦介紹,青貯玉米是駐馬店市農科院玉米研究所近年來科研攻關的著力點。

近年來,隨著種植業結構調整和畜牧業蓬勃發展,市場對飼料的需求日益增長,作為制作畜牧業、養殖業飼料的青貯玉米受到青睞。2021年,駐馬店市牛存欄76.17萬頭,全市青貯玉米需求量約457.0萬噸。2022年,駐馬店市全株青貯玉米播種面積25.5萬畝,最高可產153萬噸,超過300萬噸的青貯原料需要通過收購普通籽粒玉米作為補充。

駐馬店市農科院玉米研究所以引進優質、高產、高效的青貯玉米品種為先導,以院市共建為平臺,研究與其配套完善的栽培技術,優先在大型農牧業公司示范區種植青貯玉米新品種,以點帶面,進行大規模示范應用,并與產后收購、青儲和加工企業銜接,采取“公司+農戶+科技”的模式,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滿足了人們對肉蛋奶日益增長的需求,而且為改善生態環境提供了技術支撐和引領,助力駐馬店市玉米產業轉型升級。

2018年至2023年,駐馬店市農科院玉米研究所在遂平縣常興牧業有限公司、上蔡縣河南牛碩牧業有限公司建設示范基地,種植5個青貯玉米新品種,先后實施了5個千畝示范方和13個百畝示范方,示范面積100250畝,示范推廣青貯玉米機械化精播種植技術,并且實施了統一供種、機耕、機播等措施,示范方平均畝產3.5噸,較周邊非示范區畝增產10%以上,帶動周邊種植22.6萬畝,新增社會經濟效益6700多萬元,此外,為推進玉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縱深發展,示范過程中,駐馬店綜合試驗站實現了產業間協同創新,與國家大麥體系駐馬店綜合試驗站共同探索的“青貯大麥-青貯玉米一年三熟”模式取得成功,共同制定的一套地方標準于2021年1月通過河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

“種子是不可替代的農業生產資料,誰真正掌握了玉米核心種質,誰就真正擁有了玉米育種創新技術。”面向未來,王成業表示,未來的玉米育種科研方向是矮稈、抗逆、宜機收種質資源創制與新品種選育、全株青貯,作為科研工作者,會積極推進農業科研試驗,加快本領域的科技創新,為駐馬店市乃至全省的現代農業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種業是現代農業芯片,是建設農業強國的標志性、先導性工程,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只有攥緊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駐馬店市農科院院長馬紅珍對此深感認同,“農業要強,種業必須強。今年是種業振興打基礎見成效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要按照中央一號文件部署聚焦戰略性方向,抓鐵有痕、踏石留印持續深入抓,切實把種業振興抓出新成效。”

乘勢而上,把“金種子”撒向廣袤的田野,將更多的科技成果書寫在深情的大地上,“中國糧倉”必將更為殷實、更為安全。使命催征,薪火相傳,新時代玉米育種人的故事還在續寫。

責任編輯: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點贊

  • 高興

  • 羨慕

  • 憤怒

  • 震驚

  • 難過

  • 流淚

  • 無奈

  • 槍稿

  • 標題黨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一| 亚洲欧洲在线观看| eeuss中文字幕|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免费在线观看色| 蜜桃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新网站| 中文字幕欧美激情| 极品美女丝袜被的网站|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 黄色a三级三级三级免费看| 国产综合免费视频| jizzyou中国少妇| 日韩欧美色综合| 亚洲天堂中文字幕| 老头一天弄了校花4次| 国语自产偷拍精品视频偷|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污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第一级毛片| 97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d啪蜜芽| 日本道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青青草成人影视| 夜夜未满18勿进的爽影院|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综| 亚洲精品123区在线观看| 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制服| 国产女主播福利在线| 男女拍拍拍免费视频网站| 嫩草影院在线入口| 久久综合久久久久| 热久久视久久精品18国产| 国产免费插插插| 91原创视频在线| 天堂а√在线官网| 久久久久久99| 欧美性狂猛xxxxxbbbbb| 农村妇女色又黄一级毛片不卡| 韩国资源视频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