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研學游回歸寓教于樂
摘要:另一方面,兩方需求疊加,事實上大大增加了研學游產品的設計難度。這就要求研學游提供方更多地學習教育知識,將教育元素融入旅游實踐。更加規范、更有意義、更為多樣、更可持續……我們期待,越來越多優質的研學游充分發揮其獨特教育價值,讓越來越多孩子在旅游中學得充實、玩得痛快。
新華社記者 楊湛菲 徐 壯
“名校游”變成“校名游”、公園野炊也算自然考察、“研學導師”實為現招臨時工……進入暑期,火熱的研學游市場屢屢爆出“貨不對板”的新聞。
作為文旅融合新業態,研學游的出現被市場和家長寄予厚望:市場希望用富有教育屬性的旅游產品吸引望子成龍的家長;家長期待用比普通旅游更多的花費換來孩子更多的學識和人生體驗。人們樂見研學游的蓬勃發展,因為理想中的研學游是一個雙贏的產品,體現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另一方面,兩方需求疊加,事實上大大增加了研學游產品的設計難度。這不是一個頭腦一熱就可以輕易上馬的項目,而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成本進行前期調研、試游,并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不斷調整、更新。如果抱著“一錘子買賣”的心態做研學游,無益于市場的可持續發展。
經過多年的實踐,一個共識已經基本確立:旅游是研學游的載體,教育是研學游的目的。因此,研學游的有關設計配置,都應圍繞其教育目的,而非一味順應旅游邏輯。這就要求研學游提供方更多地學習教育知識,將教育元素融入旅游實踐。要多問問:這個項目真能幫助孩子學到東西嗎?能教給孩子什么東西?能培養孩子什么樣的情懷?常懷這樣的思考,諸如“名校合影打卡游”“一天刷完某地博物館”這樣的膚淺項目自然會被淘汰。
還應看到,教育是一種具有公益性質的人類社會活動,它需要極高的責任意識、極強的奉獻精神。研學游要創造旅游的經濟價值,但不能因此貶損了教育的人文價值。從這個角度來講,主管部門、文旅行業、經營主體都應更多考慮研學游對孩童成長的長遠影響,在頂層設計、監督管理、標準設置、具體服務中充分貫徹立德樹人理念。
寓教于樂,是研學游的初衷。更加規范、更有意義、更為多樣、更可持續……我們期待,越來越多優質的研學游充分發揮其獨特教育價值,讓越來越多孩子在旅游中學得充實、玩得痛快。 (新華社北京7月21日電)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