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的報告文學《誰是最可愛的人》問世至今已72載,它的精神力量感染一代代中國人
摘要:12月的漢江,冰面上還有裂縫,司機在魏巍等三人的鼓動下開足馬力猛沖過去,冰面在車輪下啪啪作響,江水從冰面縫隙處涌動而出,在車后卷起很高的浪花,車被沖上對岸。??有一位志愿軍戰士在信中這樣寫道:“在朝鮮戰場的日日夜夜里,您是我們最熟悉的、最歡迎的文藝工作者之一。魏平說。
在中國現代文學館展覽部職員張霽雯的辦公桌上,作家魏巍的報告文學《誰是最可愛的人》有4個版本,分別為1951年、1958年、1973年、2018年出版。文學館珍藏的1951年版《誰是最可愛的人》紙張早已泛黃,但那些文字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愈發充滿力量。7月27日,《誰是最可愛的人》手稿和這4個版本將在中國現代文學館紀念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展覽中展出。
作品簡介
《誰是最可愛的人》由作家魏巍完成于1951年,該作揭示了一個主題,即具有崇高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志愿軍戰士是“最可愛的人”,“最可愛的人”也成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的代名詞。這部報告文學后來被選入中學課本,影響了一代代中國人。
歷經艱險來到前線
魏巍寫下報告文學《誰是最可愛的人》是1951年。那一年,他31歲。
“我父親作為戰地記者去朝鮮,這不是事實。”魏巍女兒魏平說,1950年,她父親從第19兵團騎兵團調到總政治部后,任教育科科長,負責為戰士們編寫教材。
按照魏平的講述,朝鮮戰爭爆發后,一直在部隊工作的魏巍親臨戰場的心情十分迫切,他的愿望很快變成了現實。1950年12月,魏巍和新華社顧問、英國共產黨員夏皮諾,新華社處長陳龍一起,冒著風雪出發了。此時,志愿軍戰士入朝作戰才有一個多月。“當時,總政派我父親到朝鮮是為了了解美軍戰俘的思想情況,以便開展對敵政治斗爭。”魏平說。
來到戰俘營后,魏巍接觸了很多美軍官兵,不少人是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老兵,有極大的厭戰情緒。魏平說,父親曾回憶,令這些俘虜沒想到的是,中國人民志愿軍如此難對付,是最不怕死的軍隊。“他跟這些戰俘談話的時候,曾發問‘你能告訴我,為什么要侵略朝鮮?’美國人說,他們是執行聯合國的警察行動,為了防御共產主義的威脅。”魏巍繼續與美國士兵的對話:“你知不知道美國距離朝鮮有多遠?”“大概有5000公里。”魏巍接著反問:“5000公里以外的朝鮮怎么會威脅到你們美國呢?”美國兵答不上來,聳了聳肩。
魏平根據父親的回憶,還說到一個細節,有一次會議正在進行,一個美國俘虜竟然當眾耍賴,發泄不滿和抗議。“我父親對他大聲說道:‘這里不是你們美國人可以為所欲為的地方,這里是文明的東方,你們已經成為中朝人民的俘虜,要老老實實的,不然沒有好下場。’”
關于戰俘營的所見所聞,魏巍以調查報告的形式進行了總結。原本,他們一行三人至此就可以回國,但他們都想去前線。白天,美軍在空中狂轟濫炸,三人坐著吉普車晝伏夜行,因為不能開車燈,只能沿著漆黑的山路艱難前行。車過漢江,橋被炸得不見蹤影,只能在浮冰上通過。12月的漢江,冰面上還有裂縫,司機在魏巍等三人的鼓動下開足馬力猛沖過去,冰面在車輪下啪啪作響,江水從冰面縫隙處涌動而出,在車后卷起很高的浪花,車被沖上對岸。
魏巍等三人東摸西行,終于在漢江南岸找到了一個師的指揮所,魏巍留下來,在前沿陣地采訪了三個月。
從心底里蹦出來的題目
“那三個月,我父親跟我們說過,真是終生難忘。”魏平說。
在前線,魏巍親眼見證了戰士們殺敵的英勇,在敵我力量非常懸殊的情況下,很多戰士被爆炸聲震聾了耳朵,滿是彈坑的土地,像是深耕過一樣,令人觸目驚心。
魏巍長期在部隊工作、生活,與戰士們有著深厚的感情。這次到朝鮮,這種感情更加深了一層。他曾回憶道:“我更加覺得戰士們的可愛,我看到他們在朝鮮戰爭中雖然面臨的任務是那樣的艱巨,作戰環境是那樣艱苦,但是我們戰士英勇無畏的普遍性,是空前的。”魏平特別提及她父親在一個步兵團了解到的一個驚人數字,這個團到第三次戰役結束,傷員隨隊作戰的人員數量比送到醫院休養的人員還多。“許多人問他,《誰是最可愛的人》這個題目是怎么想出來的?他說,這不是我想出來的,這是我心中蹦出來的,是長期感情的積累。”魏平說。
關于《誰是最可愛的人》的創作過程,魏巍說過:“在朝鮮時,我寫了一篇《自豪吧,祖國》的通訊特寫,里邊寫了20多個我認為最生動的例子,帶回來給同志們看了看,感到不好,就沒有拿出去發表。因為例子堆得太多了,好像記賬,哪一個說得也不清楚,不充分。以后寫《誰是最可愛的人》就只選了幾個例子,在寫完后又刪掉了兩個。”最終,《誰是最可愛的人》再現了松骨峰戰斗,這正是魏巍在志愿軍38軍112師335團采訪后所得。文中,魏巍還寫了志愿軍戰士冒著濃煙解救朝鮮小姑娘的故事,以及戰士們在防空洞邊和著雪吃炒面邊談論理想的生動片段。
魏平說:“我父親的心里有一團火在燃燒,他想告訴生活在和平環境的祖國人民,是什么樣的人在保護著你們,他們付出了什么樣的代價。”回國后,魏巍含淚寫出了《誰是最可愛的人》。《人民日報》時任總編輯鄧拓看后特別激動,他認為,這篇報告文學不僅寫出了志愿軍的崇高品質,同時說出了人民要說的話,是對志愿軍最好的概括和最好的贊頌。1951年4月11日,《誰是最可愛的人》在《人民日報》頭版發表。朱德總司令將此文推薦給毛澤東主席,毛主席批示“印發全軍”。
值得一提的是,魏巍不僅留下了《誰是最可愛的人》這一經典之作,他寫下的長篇小說《東方》曾獲得第一屆茅盾文學獎。在中國現代文學館的此次展覽中,也將展出該作不同版本。
400多封讀者來信珍藏至今
《誰是最可愛的人》發表后,魏巍接到大量讀者來信,魏平能看到珍藏至今的讀者來信也有400多封。魏平最近開始著手整理這些信件,一字一句仔細讀過,穿越時空的文字即便在今天也打動人心。
有一位志愿軍戰士在信中這樣寫道:“在朝鮮戰場的日日夜夜里,您是我們最熟悉的、最歡迎的文藝工作者之一。我們常常為您把我們寫得太好而慚愧,我們常常奇怪您為什么會這樣熟悉我們的生活,懂得我們的思想。”這位戰士還寫道,戰士們有的感動流淚,他們的思想行動,祖國人民都知道、都關心,連吃冷水拌炒面這一點苦,人民都記著。“當我們連續不休息的晚上行軍的時候;當我們在漆黑的夜晚翻大山,雨淋濕了衣服,路又滑的時候;當我們因運輸問題吃不上糧食油鹽的時候……我們常常憶起您告訴過全國人民的話:他們是歷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戰士,第一流的人!”
魏平還發現了一位叫唐昭敏的聾啞學生的來信,她在信中寫道:“今天,我向你保證,我一定要好好地學習,頑強地學習,攻破科學堡壘,掌握科學技術,完成祖國交給我的任務和我們最可愛的人對我們的希望。”
讓魏巍足以欣慰的是,他通過《誰是最可愛的人》以及長篇小說《東方》,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筆精神財富被一代代中國人繼承。“非常可貴的是,在祖國遇到危難的時候,不管是在抗洪救災中,還是在汶川大地震中,中國人都踐行著這種精神,發揚著這種精神。那就是為了祖國和人民,舍生忘死、肩負起重擔的愛國主義精神、英雄主義精神。”魏平說。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